第515章 天下丁册(1 / 2)

南明义军 随笔道人 1075 字 1个月前

黄成将逃出锦州城的清军全部歼灭,随后大军进抵锦州,和赵用平部汇合,一时间,在锦州城外,人声鼎沸,战马的嘶鸣声,军士的操练声,响彻云霄。

而赵用平在锦州城驻军两日后,大军挥师北上,马步军十万众,兵锋直指盛京。

………………

而在北京,辽东之战,虽然重要,但孟浚却已经在筹备另外一件大事,而这件事,比起辽东之战,似乎更加重要,那就是改革!

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一个国家能动员出多少兵力,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能够收取多少赋税。

钱粮充足,那能办的事就多了,无论的赈济救灾,还是发兵征伐敌国,就不怕国库拿不出钱来,明末到处天灾,要说明廷上下,不想赈灾,那是假的,只是户部没钱,朝廷也没钱,而上上下下,要用钱粮的地方那么多,对灾民,自然是要往后推一推。

虽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明廷的财政收入已经崩溃,明朝这架运行了两百多年的老旧机器,已经再也维持不下去。

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而赋税却逐渐的减少,以至于财政收入仅仅是一千多万两,这根本无法发挥出版图广大,人口众多的优势。

特别是江南之地,地方经济发达,地方势力越来越肥,而且这些人还有很多都是不纳税,以至于朝廷越来越弱,这种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如果要他们放弃自身利益,便如抽刀割肉般,极为艰难。

而明朝已经腐朽,地方,朝廷,中枢早已经盘根错节,没有外力所推动,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孟浚自起兵以来,在控制江南时,因为清廷还虎视眈眈,所以孟浚在当时不敢轻易的改革,即便他知道,将来北伐成功后,改革的阻力会变大,但两害相权,孟浚当时还是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清廷上面,对制度,不敢大刀阔斧的改革,只在一些小方面进行修改。

因为敌人的实力还很强,自己还没强到可以在各方势力的围殴下,还能屹立不倒,因此他只能隐藏自己的意图,不过现在则不同了。

如今北伐功成,南面传统汉地已经尽数收复,郑氏,吴三桂,皆纳首称臣,辽东方面,赵用平也已经攻破宁锦防线,顺治帝已经逃往赫图阿拉,战争也看就要即将胜利,那么改革,这个在孟浚心中酝酿许久的事,也该提上议程。

孟浚有些担心,若不趁自己现在年富力强时变革,将来后世子孙,想变,或许就会更加困难,如今正是新朝刚立之时,几乎所有的大将,皆提拔于孟浚之手,军权在握,威望无人能比。

而孟浚心中的规划,便是先易后难,中央集权,盐铁专营,再到摊丁入亩,再最后发展科技,进行生产力的提升。

这种大事,孟浚和杨恩私底下隐晦的旁敲侧击了几句,但孟浚却从杨恩的反应中,敏锐的感觉到,杨恩并不愿意进行改革。

如今的杨恩,早已不在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书生,如今的他,已是江南籍官员的领袖,标杆,这种改革,必然会极大的影响到江南官绅的利益,便如盐铁专营,那可都是地方豪族和盐商的生意,变必然会出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