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崇祯的隆中对,让袁贵妃唱征服(1 / 2)

“啊......万全之策?”</P>

群臣惊讶看着崇祯。</P>

大明自李成梁始,就有了家丁家将、军阀集团的弊病毒瘤。</P>

满朝文武,均无可操之良策。</P>

这万全之策,如何万全?</P>

崇祯轻轻一笑,继续道:“吴三桂家丁家将、军阀集团,其根基在辽东,在从关外撤回来的50万辽民。”</P>

“朕厚加封赏,让吴三桂的关宁军和夷丁突骑追贼而进,远离辽东、远离辽民。”</P>

“再择江南一民风淳朴之宝地封之,则吴三桂和关宁军不生反心,咱大明君臣和睦,必能青史留名,传为佳话。</P>

“呵呵......这,就是朕为平西王、关宁军设定的阳谋,也是厚爱。”</P>

“啊......”</P>

范景文、邱瑜、李遇知、方岳贡、李明睿都瞪大了眼睛。</P>

眼神里,全是对崇祯的崇拜与佩服。</P>

这一阳谋,把所有矛盾、隐患,都化解无形。</P>

若此,吴三桂、关宁军、夷丁突骑将永远为大明效力、征战,立无数功勋。</P>

辽民亦可太平,不再受战乱征伐之苦。</P>

崇祯此谋,以时间换时间,以空间换空间,妙啊!</P>

可是,范景文还是有一层隐忧。</P>

“陛下,大明,能与建奴八旗抗衡的,莫过于关宁军。”</P>

“关宁军西进剿贼,万一建奴八旗破关,如何抵御?”</P>

崇祯冷冷一笑,“建奴叩关,朕自当御驾亲征,率兵迎敌,亲自破之。”</P>

“反正,为大明计,为关宁军计,朕是绝不会再将吴三桂和关宁军调回辽东。辽东,朕亲自平之。”</P>

……</P>

崇祯的英雄气概,又把众臣折服了。</P>

崇祯继续分析道:“人啊,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利益盘根错杂,就油了呢。”</P>

“其实,即使把关宁军调回宁远,想要收复辽东,也是妄想。”</P>

“建奴之所以崛起辽左,与李成梁虎踞辽东三十年、关宁军养寇自重,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东江一镇降建奴……有很大关系。”</P>

“朕就不信,没有关宁军,朕就收不回辽东。”</P>

崇祯的豪迈气概,深深感染着在座的重臣。</P>

国家赖一家而存活,确实不应该。</P>

大明,天子守国门,有这样的血性天子,就会有无数的热血大将,比任何雄关险隘都牢固。</P>

这那是万全之策,这明明就是崇祯皇帝的隆中对,是谋定天下的大计谋。</P>

“陛下,万一吴三桂,不听从调遣,不西进、不下江南,咋办?”范景文继续忧虑道。</P>

崇祯轻轻一笑:“呵呵......要让马儿跑,必得让马儿吃草。”</P>

“朕不相信,马儿看见了草,他还不使劲跑。”</P>

这一套马儿和草的理念,大家都听懂了,但又不太懂。</P>

“方尚书。”</P>

“臣在。”</P>

“你刚才跟朕说,户部现有多少银元?”</P>

“回禀陛下,大概100万枚,是专为陛下发赏准备的。”</P>

“呵呵......这100万枚银元,就是朕为马儿准备的草。”</P>

“方尚书,这100万枚银元,今晚全部交给吴三桂、赏赐关宁军。”</P>

“啊......”方岳贡傻眼了。</P>

急道:“陛下,那其他有功将士,可就没有银元赏赐啦。”</P>

“陛下,这么做,对其他将士不公平。”范景文反对道。</P>

“陛下,要慎重啊……”李遇知也觉得不妥。</P>

……</P>

崇祯轻轻一笑,“无妨,其他将士,先把功劳记好,让他们再等等。”</P>

“呵呵......朕今夜要进兵,十天半月才回来,暂时不必发赏银。”</P>

“缓一缓,没关系。”</P>

“陛下,可是,户部的银子,包括抄口市晋商八家的、抄三位国丈家的、抄奸臣叛贼家的,也只剩下一百二十万两。”</P>

“朝臣的欠饷,可都还没着落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