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 兵不厌诈(1 / 2)

崇祯一口气,说了十余条军令。</P>

这些军令,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莫说别人,就是大明兵部尚书李邦华,也分不清哪条是真,哪条是假。</P>

可是,这军令上的人名、地名,可都是真的。</P>

这些军令,特别唬人。</P>

要是都执行了,那李自成就麻烦了。老巢被端不说,还会被大明军队包了饺子。</P>

李邦华追问:“陛下,左良玉、刘泽清、史可法、郑成功,他们真有那么多兵马吗?”</P>

“还有,张献忠,真的会接受秦王封号,转兵向西,攻打潼关、关中吗?”</P>

崇祯笑笑:“呵呵……你说呢?”</P>

“这个……”李邦华不知道才问,被反问,更不知道如何回答。</P>

“呵呵......兵不厌诈!”</P>

“左良玉、刘泽清、史可法、郑成功,他们确实没有那么多兵。不过,他们就是来五分之一,出现在固安、居庸关、遵化、蓟州、通州,你就是,李自成怕不怕?”</P>

“甭管张献忠受不受封,你就说,关中那块肥肉,他想不想要?”</P>

“李自成若知道张献忠有可能进兵潼关、攻他的老巢,他心里慌不慌?”</P>

李邦华恍然大悟:“陛下的意思,是要扰乱流贼军心,让他们担忧后方,不能一心一意攻城?”</P>

“陛下,臣受教了。”</P>

崇祯呵呵一笑,“李尚书,脑子果然转得快。”</P>

“朕相信,只要守住京师,守住大明基本盘。各地勤王之军,就举。”</P>

“不过,李自成敢对大明无辜百姓下手。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朕就陪他玩玩兵法。”</P>

“朕买一送一,再送李自成一条反间计。”</P>

“什么反间计?”李邦华一惊。</P>

“呵呵......朕给李自成的文臣武将,依次做个点评。”</P>

“啊……什么点评?”</P>

“呵呵……朕听说,李自成手下有个第一谋士,叫李岩。”</P>

“这个人,深通韬略,文武全才,朕得好好夸夸他。”</P>

“这个......怎么夸?”</P>

“呵呵……李明睿,记录。”</P>

“臣遵旨。”</P>

李明睿急忙提笔记录。</P>

崇祯轻轻道:“李岩,有宰辅之才,却是笼中之雀。委身闯贼而不得用,居宵小之下而不得志。”</P>

“今朕求贤若渴,常思千里马,悬千金买马骨而不得。若岩来投,朕定不计过往,内阁辅臣,六部魁首,任其自选也。”</P>

“朕特告岩,潜龙勿用。与贼寇行,须收敛义气,防小人暗算,不得善终也。”</P>

“啊......”</P>

李明睿写得心情澎湃,下笔有神。</P>

这个点评,若是丢到流贼大营,必定炸开了锅。</P>

李邦华突然发觉,眼前的崇祯帝,比这世界上任何一只狐狸,都要狡猾。</P>

崇祯笑笑,他这些招,其实大明有人用过,百试不爽!</P>

那人,就是平宁王、创心学、知行合一,号称一个圣人的新建伯:王守仁王阳明!</P>

“施邦曜。”</P>

“臣在。”</P>

“迅速开一个军事板块,把朕的军令和点评,都公布上去。”</P>

“臣遵旨。”</P>

“记住,流贼这帮文臣武将,朕每日点评一人。”</P>

“把今天朕公布的开海令,清查土地、给百姓低价售地的圣谕,也一同公布出去。”</P>

“告诉流贼,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回到原籍,每人都可分到10亩恩田。”</P>

“如果他们不会去,恩田分完了,可就没他们的份了。”</P>

“臣遵旨!”施邦曜急忙点头,他对崇祯佩服得五体投地。</P>

“印好后,即刻粘贴城内,再送10份到兵部。”</P>

“臣遵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