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进军北平(1 / 2)

北平的夏天和南京的夏天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夏天。</P>

南京的夏天是潮湿的闷热的粘粘乎乎的,而北京的夏天则是干爽的燥热的利利索索的。</P>

北平作为故元大都,地理位置有多么重要,城郭有多么恢弘大气,自然无需赘言。</P>

它背靠燕山山脉,面向中原大地,是游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点,还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处。</P>

游牧民族只要占领了燕云地区,中原王朝就无险可守了,只能任由北方强敌蹂躏、践踏。</P>

在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北方重镇里,燕王府无疑是最显赫最醒目的。</P>

它座落在北平城南八里沟燕山余脉脚下,背靠山,面向水,巍峨的宫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下。</P>

燕王朱棣,洪武皇帝第四子,中山王徐达的女婿,自然是北平城里最显赫最尊贵的人物。</P>

在几大塞王中,燕王军功是最高的,口碑是最好的,名望是最足的。</P>

作为第一代亲王中的佼佼者,他照例拥有三护卫,每卫设有五所,护卫甲士都是从全国挑选的精锐,总人数有一万九千之多。</P>

他是实权藩王,拥有节制北平都指挥使司和北平布政使司的权力,地方官见了他,需称臣,需伏而拜谒。</P>

他在北平周边拥有大量的王庄、草场,拥有在北平课税的权力。</P>

北平是一座军事重镇,每年消耗的军粮、军盐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北平又是一座边镇,蒙古人、女真人、高丽人所需要的盐/铁/茶/布,中原人所需要的马匹/人参/貂皮,都在这里汇集、交易。</P>

这些,都给燕王带来了巨额财富。</P>

燕王生性豪爽,一掷千金,最善聚拢人心,北平周围遵化、永平、密云、怀来,乃至大宁等地的将领、官员大多因为与朱棣长期有公务往来而受到他的笼络。</P>

这些人后来在朱棣靖难时轻而易举就归顺了他。</P>

朱棣手下猛将如云,最出色的有张玉、邱福、朱能。</P>

张玉原为北元知枢密院事,洪武十八年投降明朝,曾随蓝玉出战捕鱼儿海,后调入燕山中护卫,成为朱棣部下,因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深为朱棣倚重。</P>

邱福、朱能都是淮西人,是燕王府的老人了,勇武而且忠诚,分别积功至中山左护卫千户、中山右护卫千户,是朱棣左膀右臂。</P>

朱棣手下头号谋臣道衍老和尚,今年五十八岁,十四岁出家。</P>

洪武十五年,已经四十七岁的道衍在僧录司的安排下第三次来到了南京。</P>

这一年,正是马皇后去世,朱棣返京为嫡母奔丧,哭得哀毁骨立。</P>

朱元璋挑选高僧随诸王返回封地,为马皇后诵经超度。</P>

分配给朱棣的正是道衍。</P>

一个是天然工心计的老僧、一个是野心勃勃的亲王,相差二十四岁,却一见如故。</P>

此刻,道衍老和尚正盘腿端坐在炕上,清冷的目光落在面前的棋盘上,同样盘腿而坐的正是燕王朱棣。</P>

与道衍老和尚的专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棣满脸漫不经心。</P>

就在前几天,他接到朝廷旨意,命他进驻开平。</P>

这没什么。</P>

但令他想不通的是,太子要亲临北平。</P>

朱棣有很可靠的消息来源,皇帝和太子讨论过迁都北平的可能性。</P>

难道太子是来实地考察吗?</P>

白白胖胖的朱高炽袖着手走进来,说道:"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来了,求见爹。"</P>

朱棣拈起一颗棋子,举在半空中犹豫了片刻,轻轻地落下,笑问道:"老和尚,孤这手棋如何?"</P>

道衍老和尚捻须而笑,"妙不可言!"</P>

朱棣站起身来,负手踱进正堂。</P>

宾主寒喧后落了坐,谢贵拱手说道:"无事不登三宝殿,臣今日来是问殿下何日开拨进驻东平,需要多少粮草器械,北平都司和布政司好尽早筹措。"</P>

张昺道:"臣今日来是问殿下,迎接太子和太孙的事,殿下有什么指示?"</P>

朱棣对谢贵道:"孤预备出动三万人,两万匹马,以驻扎半年计,需要粮食三十万石,草料三百万石,棉衣三万件,棉鞋三万双,干柴一百万石,盐三万斤,枪械、箭矢、火药,孤另叫邱福给你出一个清单。这些物资全部备齐了,孤就可以率领大军开拔。"</P>

谢贵沉吟了片刻说道:"王爷要的这些东西,是不是稍微多了一点?现在还是盛夏,棉衣棉鞋不着急吧?"</P>

朱棣嘿嘿一笑。</P>

"孤要的多吗?朝廷发给孤的旨意是长期驻扎开平。"</P>

"现在已经快七月了,草原上十月份就转冷了,十一月就天寒地冻了。"</P>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连半年的粮草都不能备,连棉衣棉鞋都没有,你叫孤如何长期驻扎?"</P>

谢贵道:"王爷说得在理,但目前顶多能筹措一半,王爷能不能先开拨,然后北平都司再筹措另一半?"</P>

朱棣两手一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