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办吧。至于派谁去,可得仔细斟酌。”对朱标的意见,朱元璋表示肯定。</P>
“派刘先生去?是非曲直,定能清清楚楚。”朱标提议。</P>
“刘夫子?既然你笃定是下面人干的,派他去岂不是大材小用。再说他已经致仕,让他去临濠,不见得是好事。”</P>
朱标稍一寻思,亦觉如此,“父皇明察,儿臣愚钝。”</P>
“此事就交由你来办。确定了人选,带来让咱见见,然后就可以出发了。要快,不可拖沓。”</P>
“儿臣遵旨。父皇,关于那首花鼓词,儿臣还有话说。可这话有点儿不好听,还请父亲莫动气呀!”</P>
听朱标这么说,原本怒气消了大半的朱元璋,脸色又难看了起来。在他看来,朱标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戳他的软肋,真没眼力见。但经过这几年,他对太子的意见越来越看重,觉得有时候他说的歪理,仔细琢磨之下,还真不错。</P>
“说吧。”朱元璋走到一片狼藉的书案之后坐了下来。</P>
“儿臣以为,朱来财所讲的花鼓词,可能是有些夸大了。天下初定,朝廷颁布了诸多安养民力的法令,对帝乡百姓更是关爱有加。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民谣小调呢?”朱标开启了惯常的循循善诱模式。</P>
“这与父皇对家乡的看重有关系。”</P>
“啥?咱照顾乡邻,蠲免钱粮,还有错了?”朱元璋奇道。</P>
“不,儿臣所说的并不是这方面,而是父皇对家乡的建设。临濠是我朱家龙兴之地,是为帝乡,意义非同一般,父皇钦定为中都,营建城池宫阙。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非数年之功而不可得。前番儿臣与二弟前往中都祭拜皇陵,也见识了工程之浩大。”</P>
“按照父皇的规划,中都城周长四十五里,有街二,曰顺城、子民;有坊十六,每街各八;各公侯宅邸,共计三十三座。”</P>
“如此规模,所耗之多,实难想象,为此父皇连京师宫城的营建都停了下来。而参与建设的人,除了自愿应征的以外,为了保证进度,恐怕也会有强征,不可能做到与民无犯。这与父皇先前所说的‘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怕是难以相符。”朱标停顿了一下,观察便宜老爹的表情,见其没有反驳,于是接着说。</P>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附焉。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父皇的同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也是人之常情。父皇敕建中都,高起楼阁、广造殿宇,那些公侯叔伯们的府邸,定然也是琼楼玉宇,亭台水榭,不一而足。”</P>
“这些用的都是百姓血汗,耗的都是天下民力。先不说中都城,就说如今的临濠,城内看上去热闹非凡,一片繁华的景象,可离城不远的农家,依旧是粗布衣、茅草屋,吃糠咽菜,未见有多少改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