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李瑞芳书记上任后的第一次人事调整到位,郑伟调任市委副秘书长,第一时间向陆凡报到,陆凡直接安排他协调李瑞芳书记的工作。
吴文通调任市发改委主任,陆凡亲自送他上任。
接着,全市机构改革启动,陆凡参照省里的方案,成立了迎江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由李瑞芳书记和赵涛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郭志涛、常务副市长张荣秋、组织部长张自强担任副组长,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和各县区为成员单位,市委副秘书长陆凡为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委办。
别小瞧了机构改革,权力非常大,可以提出合并的单位的意见,审批各县区的《机构改革方案》,定编定岗定人。机构改革完成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人事调整,所以备受全市关注。
陆凡自然大红人,办公室围满了各部门领导和各县区一把手,他们都是来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争取利益。
陆凡认真研究了省里的《机构改革方案》,这是王鸿涛担任省委副书记时亲自把关制定的,完全避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基本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陆凡理解的是,机构改革就是定编、定岗、定人,通过机构精简,达到人员合理化、机构合理设置、权责一致,做到改革后的部门有统有分、有主有次、履职到位、流程顺畅。
所以,合并后出现一、二百人的单位不足为奇,因为定编后,超编单位不能进新人。但再过几年、十几年,随着人员退休、离岗,各单位工作人员必将趋于合理,财政负担能大大下降。
9月10日,迎江市召开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全体参加,市委副秘书长陆凡做专题报告。
会议开始后,陆凡汇报道:“各位领导,按照中省关于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秦川省关于市县机构改革的总体意见》,结合我市自身实际,机构改革领导办公室初步拟定了我市机构改革方案,先汇报如下:
改革后,市级设置党政机构37个,编办、公务员局并入组织部;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合并国土、规划局,组建自然资源局;组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市应急管理局;组建医保局;组建行政审批局;将工商局、质监局、食药局、盐务局、物价局、商务局的部分职能,合并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
汇报完毕后,市长赵涛带着疑惑说道:“省里是41个部门,我们市里比省里还少4个,有必要吗?省委的要求是地方结合实际,有两个机动名额,就这样浪费了?这恐怕不符合迎江人民的利益吧!”
市委副书记郭志明毫不迟疑的反驳道:“这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是某些部门的利益受到损失,阵痛只是短期的,从长期看精简的部门越多,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毕竟财政人员供应需要纳税人的钱!”
赵涛还想辩驳,但无奈郭志明站在了大义上,总不能说干部的利益大于群众的利益,他辩无可辩!
李瑞芳书记说道:“机构改革启动以来,领导干部们人心惶惶,心思都不在工作上,陆凡办公室的门都快被踏平了,都盘算自己那点小九九,我的意见是速战速决!但改革后未知的问题和麻烦肯定不会少,陆凡,你研究的比较深入,继续谈谈。”
“好的,书记,结合近期的工作,我谈几点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合并重组单位,会出现两种心理问题。一是‘吃亏’心理。机构改革的目标是集约、瘦身、高效,其中必然涉及人员职务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普遍的悲观心态,认为上升的空间小了、竞争激烈了、上升通道拥堵了,感觉吃了亏,心理上有落差。二是消极心态。一些在年龄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同志,往往在改革后产生消极情绪,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这些不良心态会导致干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作激情丧失,工作标准降低,有的甚至产生‘捞一把’的补偿心理,走向违法犯罪深渊。
还有改革过渡阶段的工作衔接问题。工作任务不会减少、服务群众不能中断。此外,还有可能出现以下两种问题,影响工作衔接。一是‘新官不理旧账’。新任领导者对原有的工作计划不买账、不监督、不督查,急于‘另起炉灶’,重新搞一套工作安排,与原有工作进行彻底‘交割’,导致工作程序紊乱,措施无法落地,工作效果打折扣,人民群众不满意。二是‘肠梗阻’。改革时期,各单位专注内部工作,对原上级、下级单位的工作容易出现错位、缺位,导致政策落地出现‘肠梗阻’问题,甚至出现一些以改革为托词而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导致群众对改革产生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