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神圣军的目标在中部。”
国王审视着整个战局,他的声音平稳有力。
科思索亚的沦陷与海上神圣军的劫掠令众多人人心惶惶,这个时候国王表现出来的威严和沉稳,令众人镇定了下来。这一路上,多亏了国王始终策马行于队伍前方,士兵始终能够看到王旗与他们存在,军队的凝聚力才得以不减反增。
“谁会指挥这支军队?”
约翰将军皱着眉头看着地图。
“教皇,西奥尔德。”
国王说。
主帐中的所有人都露出了不敢相信的神色,然而国王没有做解释的意思。他将地图上的几个城堡标注出来。
“以我们的兵力,必须尽可能避免在战争初期与神圣军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这几个城堡,是我们必须固守,绝对不能被敌人占领的。”国王清醒冷静地做出最重要的决策,“二十万军队将在一个月之内全部抵达罗格朗,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与对方正面迎战。”
“从东北莱西港起,到南部科雅山地,我们必须拉起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并在二十万军队的冲击下,维持这条防线至少四个月一直到夏季终结,秋季过去,冬季到来。”
“至少四个月。”
国王抬头,看向所有人。
“就算拿白骨填,拿头颅堆砌,也得给我撑住这一道防线。”
………………
古伦底草原。
风吹过大地,一支肃杀的骑兵朝着圣灵湾的方向出发,他们高举金色的战旗。战马奔腾而过,人马皆厉。
在队伍最前面,蛮族帝国的皇帝,曾经的古伦底骑兵首领赫尔·莫灰色的眸子苍鹰般注视地平线。
他的儿子罕木赶上他:“父亲,罗格朗与我们的联系已经被切断了。”
他露出了些许忧虑。
“神圣军,圣廷来势汹汹,您觉得罗格朗能够撑住吗?和西奥尔德相比,普尔兰未免太过年轻了。他能抗住吗?”
他能吗?
赫尔眯着眼转头看向深渊海峡另一侧。
他眼前浮起隔着大半个战场,与自己遥遥对峙的年轻帝王,银发沾着鲜血,冰蓝的眼眸带着熟悉的寒光。
“他们用不着我们担心,接下来我们的战场也要到了!”
赫尔说。
“走!”
那可是帝国雄狮一手培养起来的君主,那可是恶龙埋骨的自由国度。
作者有话要说:[1]数据参考自(英)查尔斯·欧曼中世纪战争艺术史 第1卷[]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
[2]中世纪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国家对军事的承受能力差,不能以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军队数目。引用杰弗里·帕克综合各方面资料得出的较为可靠的数据,147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中,西班牙军队人数约为两万人,法国四万人,英国二点五万人。【此外需要一提的是,雇佣兵在中世纪的战争中十分普遍。另外英国的军事制度还有民军制,1181年亨利二世在军事法案中规定:所有自由民都应拥有作战武器以备战时需要。1252年亨利三世在这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后在《温切斯特法案》中又再加以重申。不过主要注意的是,民军一般用于地方防御自卫。一个评价就是“反对国外入侵的第一条战线不是正规军,而是民兵。”】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二十万的敌人军队,是绝对庞大,对于被侵入国而言,堪称压倒性的暴力武装。
另外因为东西方文化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便于理解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一些问题。
历史上,提及教皇与教会的军事力量,最著名的便是十字军。
十字军运动的兴起是与教皇权势的兴衰息息相关。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芒发表演讲,呼吁人们解放东方,十字军运动正式开始,从这个时候开始十字军逐渐成为教会标志的暴力武装。
驱使中世纪的人们积极参与十字军运动的,一方面是信仰。在当时中世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魔鬼”“天使”等是真正存在的。【这里顺便强调一下,现实历史进程中,教会权势之所以逐渐衰落,很大原因在于唯物主义的冲击。但在本文西幻背景下,神、地狱
、天使魔鬼等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教廷的权势与影响力对比现实历史更强。】另一方面则是利益。在上章,以及前面数章对神圣军运动的兴起原因有一点涉及。
这里借用一下赵立行教授的观点,十字军运动“在表面的宗教狂热之下,涌动着的是各种世俗力量……圣战的观念本身不足以吸引普通的骑士纯粹为了冒险而从事这样漫长和危险的远征。最近的经济史研究表明,许多骑士渴望参加实际报偿非常渺茫的长距离远征,具有更加实际的原因——不论他们的领导人动机如何,他们的部下却都对抢劫感兴趣。也就是说,西欧越来越多的无地骑士,破败的农民,新生的商人,都渴望对外开拓,借机摆脱贫困。因此,与其说是教皇的宗教宣传煽动了人们的狂热,倒不如说是人们希望对外开括的渴望利用了教皇的宣传。”[1]
真金白银的利益,总是比空虚的荣光来得有诱惑力。
而在这种目的下组建起来的军队,在战争中进行劫掠,便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一位当时随十字军抵达耶路撒冷的人,目睹当时的情况,描绘说“阿拉伯人逃到了所罗门圣殿的顶上,许多人被箭射死,从房顶上头朝下掉下来,在这一圣殿里有一万人被斩首。如果你在那里,被杀死的人的鲜血会没到你的脚踝。我还能说什么呢?没有人能够侥幸活下来,他们连妇女和小孩也不放过。”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就遭遇了同样悲惨的洗劫,十字军纵火焚城,圣索菲亚大教堂连门上的金银装饰都被撬下来带走,不论是宫殿还是普通人的住宅,全被扫荡一空,最后古老的文明之城在烈火中化为废墟灰烬。
在上一章中,科思索亚的遭遇,便是战争中的“劫掠”行为。
然而,必须说明的是“劫掠”在历史上是普遍存在的,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军队。
中世纪的战争,电视上常常出现的骑兵冲锋其实并不是它的主旋律。在前文描写“蔷薇之变”的时候,提及在中世纪的战争里,双方会尽可能地避免正面战争,而是围绕城堡,以围城为主。而除了“围城”,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劫掠”。
“劫掠平民”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人而言,是野蛮,违反人道主义,不可理喻的。然而,劫掠平民是世界军事史上普遍的现象。古代中国也一样,《孙子兵法》中的“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重地则掠”“掠于烧野,三军足食”便指劫掠。一直到十九世纪各国才努力建立起战争规范,1899年,海牙国际议和平议会上《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的附件中有多项禁止劫掠平民的条款。而在十九世纪以前,战争的暴力权一直都是国家的合法权利。
残忍的事实是,在很长时间里,劫掠平民一直都是种“军事必备”。
中世纪的军队与现代的军队概念不同,中世纪的军队不像现代的军队具有严格的纪律性。或者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与兵役制度下(前文经常提及的四十天兵役,以及贵族武装问题)军队几乎没有“纪律”这个概念。很多时候,军队与盗匪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劫掠平民并非个别士兵军纪败坏的行为,而是自上而下普遍参与的。前文提及的巴林列佣兵劫掠和上一章科思索亚城劫掠,在当时的背景下,并非单纯的圣廷问题,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百分百会发生的,换其他国家进攻罗格朗也会发生这种的情况。
军队是暴力机器,不从事生产,但维持一支军队所需要的开支是巨大的。而当时欧洲战争中的主题“围城战”往往耗时良久,在这种情况下攻城一方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单纯依靠政府收入难以支撑的。在当时任何政府都无力在战时保障军饷和供应,因此部队不得不“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同时当时的后勤也是个严重的问题,哪怕到了17世纪如何建立一种合理的后勤制度仍超出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组织能力。[3]
劫掠平民作为战争正常进行的条件之一的这种情况,要一直到十九世纪生产力,科技水平发展起来才能得以解决【但其实直至今日也未见根除】,在此之前它始终存在人类历史上空。
人类的历史总是战争与文明交织,在炮火之下,白骨累累。
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充任“人命绞肉机”这个称呼了。
以下是为本次征文做出贡献的名单,恭喜你们获得罗格朗战役第一百一十六届蔷薇徽章!鼓掌!
感谢在2020-03-17 23:42:48~2020-03-18 23:57:3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毛线球接骨木 2个;呵-愚蠢的地球人啊、羽落春天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小熊的尾巴 210瓶;gujg、褚偃 50瓶;ren甲 45瓶;苍蓝之瞳、玖璋 40瓶;长安远 36瓶;abc 35瓶;卿南湘 30瓶;virgo、咕咕不咕咕、明月陌上兮、诡异的绿之弓箭、陌上花开 20瓶;迷靥 19瓶;石栈卿青 15瓶;栗有言、ellen、高举严江大旗、心如止水、白熙、微墨、qiangweise 10瓶;小甜饼收割机、黑心羊 8瓶;咕咕兆赫 6瓶;雨幽、大梦谁先觉、零、密室游鱼 5瓶;月漓潇、是你的小可爱呀、41208289、海棠伊旧 4瓶;叶叶也、得闲与茶 3瓶;思念、扶苏离殇、河坊街 2瓶;rgau、柒寒、盈灵、帝白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