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并不毒辣, 甚至还伴着微微清风,正是文人墨客最爱的阳春三月, 只不过从入春起,四川各州府陆续报来旱情, 至今已有四五十天,老天未曾降下一滴雨水,为了勘察旱情,赵肃一行微服从成都北上,一路途经汉州,绵州,剑门关, 直到广元为止, 干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原本还略称得上繁华的县城顿时冷清不少,商铺倒还没关门大吉,但街道上的乞丐无疑多了许多。
广元算得上大县了, 城中东南还设有一处粥场, 听说是由几户富商的女眷组织的,正在给人派粥,队伍还算得上井然有序,也没有出现哄抢打架的场面,只不过领粥的流民百姓脸色蜡黄,明显都是饿了很多天的模样。
赵肃在街上慢慢走着,眉头微蹙, 明显心事重重,他穿着一身青竹叶直裰儒衫,看上去就像一个游学在外的世家公子,任谁也不会想到这是四川一省之首的父母官。
“大人何故愁眉不展?”开口的人叫吴维良,四川本地人,三次科举不中,索性放弃了这一条路子,转而投入赵肃的麾下,当了一名属官幕僚,由于他博闻强识,不似这个时代许多读书人那样眼界狭隘,所以很受赵肃看重,引以为左右臂膀。
赵肃停住脚步,看向那些排队的百姓:“我还以为这几年做的这些事情是有些成果的,没想到一场春旱,又把心血都毁了。”
吴维良微微一笑:“大人过于自责了,您已经做了很多,如今四川百姓谁提起您,敢不说赞一声好?比起前任布政使,您可是跺一跺脚,整个四川都要震一震的人物了。”
赵肃勾了勾嘴角,没把他的话当回事。
吴维良见状,摇摇头:“大人莫不是当我在奉承不成?这些流民里,不是没有本省的,可还有更多,是从陕西那边过来的,广元再过去些,可就是陕西的地界了,我听一位陕西的朋友来信说,那边春旱的情况还要比我们更严重些。”
“是吗?”赵肃不置可否,抬头看看天色,当先步入一间酒楼,其他人跟在后面。
也不知是不是旱情的缘故,快晌午了,酒楼里的人不多,一层只有两三桌左右,店小二热情地将他们引到靠内的位置。
“几位客倌是外地来的吧,想吃点什么,可要试试本店的招牌酒?”小二笑容满面。
“先不忙,我问你几句话。”赵肃摆摆手,旁边赵吉会意地递上一块碎银子,对方笑得眼睛都眯到一块儿。
“公子有话只管问,您算是找对人了,我们这里是广元最大的酒楼,每日迎来送往,要说见识眼界,小的也算知道得不少了!”
“这边现在闹着春旱吗?我瞧见外头有人布施粥场,那些排队的,都是本地人?”
吴维良听他问话,不由暗自苦笑,他们这位布政使大人的癖好异于常人,到广元来,不去衙门里听县官的汇报,反而坐在酒楼里听店小二说,这店小二是跑堂的,又不种田,哪里知道旱情严不严重。
岂料那店小二倒是回答得飞快:“这里是闹着旱灾呐,都好几十天了,也没下过雨,听说咱们县太爷昨日还请人来祭祀求雨了呢,求的是共工,您知道吧,共工是水神,听说今天还有一场,可热闹了,您来得正巧,待会儿还可以去看看……”
他说得眉飞色舞,没注意赵肃越来越黑的脸色,吴维良忙打断他:“我们公子问你的话你还没回答呢,粥场那里排队的,都是什么人?”
“噢噢,”小二忙拉回话题,“有本地的,但不多,很多是陕西那边过来的,听说那边旱情比这儿更严重,广元这边还算好了,前两年听说上面的大人命县太爷把城外的官道都整修一遍,当时我们还说那大人是吃饱了撑地,结果后来路修好了,往来的商旅比以前更多了,酒楼生意也好起来了,喏!小的在这里干了不少年了,几年前别说干旱了,一到冬天,这里就没什么人的……”
他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末了又极力推荐他们县太爷的求雨表演:“再过半个时辰,就在城东,各位来了,可别错过,比庙会还热闹的!”
赵肃嘴角一抽,赶紧点了几个菜,让他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