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听罢哈哈大笑,“此人倒是很特别、很有趣。”
黄仁直和张问一通畅谈,心情一好,精神头好像也好了起来,不知不觉间坐了起来,也不靠着枕头。这时说到那同乡沈敬,也许是思念故人,想着马上可以共事,黄仁直心情转好,饶有兴致地说道:“义方虽有才能,但是一般人可能用不了。”
张问道:“为什么?”
“通常在巨宦之家,礼仪尊卑严谨,义方可能无法见容。给大人说个义方的轶事,一次老夫和他一起去家乡的父母官那里做客,言谈之间,他突然打起滚来了。知县不快,问之,义方言:世间打滚人何限?日夜无休时。大庭广众之中,渔事权贵,以保一日之荣;暗室屋漏之内,奴颜婢膝,以幸一时之宠。无人不滚,无时不然,无一刻不打滚。我突然想打滚,也就打滚了,为什么偏不打滚呢?”
张问连叹有趣有趣,高才逸士,多不拘小节,又问道:“他是怎么打滚的?”
黄仁直一时兴起,撩开辈子,盘腿坐在床上,想了想,就学着模样在床上滚了一圈,引得在旁边听张问和黄仁直谈话的张盈都嘻嘻直笑,张盈一边扇着炉子,一边笑道:“黄先生是返老还童了,这么来一出,敢情我给您熬的药也用不上了。”
张问这才回过神来,扶着黄仁直道:“黄先生赶快躺下休息,您的病还没好呢。”
黄仁直呵呵一笑,说道:“与大人相谈甚欢,这把老骨头好似也轻松了,老夫还躺着作甚。”
张问心情也好了起来,什么礼仪尊卑,怎么赶得上随心自在?这个时候,他才觉得,人生好像有了方向,重新找到了乐趣。以前都去计较那些仇恨去了,可见仇恨对人的身心伤害是很大的。
这时张盈把药熬好了,盛了一碗汤水端过来放到几上,说道:“等它凉一凉,这药还是要喝了调养的。”
黄仁直点点头,又摸起了胡须。
张问道:“沈敬现在在京师?”
黄仁直说了地址,张问寻思着,既然黄仁直将沈敬说得才高八斗,恐怕是有些才能,以后说不定能堪大用,古时刘玄德三顾茅庐,自己起码要做出礼贤下士的模样,亲自去迎回来吧。
但是张问又想着这种自恃有才在父母官面前都敢随地打滚的人,得激他一激,好让他把才能表现出来。想罢便回头对张盈说道:“明日我还要去早朝,盈儿派人去把沈先生接过来,在附近安排住下吧。”
黄仁直听罢看了张问一眼,见张问面有奸笑,黄仁直也摸着胡须不置可否。反正那沈敬现在穷困潦倒,都靠着黄仁直这个同乡接济过日子,有体面的事情做,他肯定会来的,所以黄仁直倒也不急。
第二天早朝,苏诚那几个人果然上书弹劾辅,浙党立刻自辩反驳,朝堂上顿时吵了起来。有司官员维持肃静之后,殿中暂时安静下来,方从哲立刻表态辞职。
朱由校立刻下旨慰留。既然慰留,意思就是那几个弹劾的官员是诬陷,众人都静待下文,看皇帝怎么处置那几个官员。结果朱由校没有叫人把苏诚等人拉出去廷杖,也没有降级,连罚奉这样的敲打都没有。
几个小官弹劾首辅,其实就是在试探,不然直接由刘阁老和左光斗这样的大员弹劾,不是更有影响么。当然左光斗等人会出手的,等他们试出水深,志在必得的时候肯定会出手。
朱由校这时候也是为难,他刚坐上皇位,位置还不是很牢靠,需要声势需要支持。这时候东林又完全支持皇帝,而且东厂提督王安也对东林很有好感,朱由校不可能为了浙党把自己弄出去冒险。再说朱由校对浙党也没有什么好感,浙党是各地大地主大士绅的代言,并不是什么善茬,如果不是东林与之为敌,皇帝想动浙党也得自伤元气。特别是方从哲,朱由校内心里对他还有一股子恐惧。
几日之内,东林又起了对浙党全体各衙门官员的攻讦,各种理由各种把柄纷纷而来,浙党很快在舆论中成了奸党妖党,霸占庙堂的小人。
这个时候,方从哲左右思量,和有私交的刘一燝达成了妥协。方从哲让出首辅的位置,让东林停止纠缠红丸和移宫两件事,以免造成朝局动荡。
方从哲多次上书请辞回乡养老,朱由校只得恩准了,赏赐了他一些东西,方从哲便离开了京师。他离开首辅位置的时候,反而很高兴,人都精神了一头,好像丢下了烫手山芋一般。
当了这么些年的阁臣,方从哲其实没干什么坏事,还很努力地为了朝廷做了几件好事,比如在万历朝的时候要求内帑赈灾、临德饥荒开仓放粮、酌减山东税收、增补地方官吏等等,特别是在万历皇帝软抵抗大臣的时候,方从哲十分辛苦地维持帝国的运转,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可惜很多由文官写的书里,他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臣。只因为方从哲不可避免地卷入党争,逃无可逃。
方从哲罢相之后,廷臣要求增补阁臣,很多人推荐德高望重的叶向高重新主持内阁。叶向高是三朝元老,论资历,论声望,现在朝廷无人可及,前朝就该叶向高做首辅的,万历皇帝不允,内阁实在缺人,方从哲这才当上的首辅。
万历皇帝做了几十年皇帝,新天子朱由校和祖父不一样,朱由校才刚刚上台,所以他认可了叶向高。而且叶向高虽然是东林领袖,但是在党派方面属于温和派,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在尽力平息党争,收拢人心,浙党和东林党都比较接受他。让叶向高做首辅,对稳定朝局是有作用的。
于是朱由校下旨,加叶向高为中极殿大学士,出任首辅大臣。
叶向高回京之后,参加的第一次大朝,在皇极殿的庙堂中,便中气十足、雄心壮志地向新天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安辽民、通言路、清榷税、收人心。其中用了大段儒家思想反复论证其政治主张的正确性。
叶向高五十九岁,气宇轩昂、须飘逸,仪表方正、一身正气,无论从外表、举止、气质、口吻上看,都简直像是正义的化身,看到他朗朗而奏,一副志向高远的样子,大伙仿佛就像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张问默默地站在大臣之中,很仔细地听完了叶向高的长篇大论。从字里行间里,张问只听到减税爱民两个词,没有听到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民为本谁都会说,减税爱民谁都会说,但是军费哪里来,帝国庞大的消耗哪里来?
这时候虽然满朝文武都是满腹经纶,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叶向高的想法是好的,是对的,因为大伙都是地主。张问却在心里质疑叶向高。
用叶向高聚拢人心是可以的,但是实干绝对不可能行得通。生活奢侈的庞大地主阶层,消耗了大部分财富,光靠减税来稳固统治,只是一句好听的话罢了。
也许叶向高也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不敢、也没有办法和那些人对抗,张问也不能。大明的生产已经很达了,帝国这时候却到了崩溃的边缘,大明需要改变,需要建立新的统治机制。
那么办法是什么?张问一时也想不透,这个问题在他的心里萦绕,需要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