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寻师问道(2 / 2)

六韬传 望穿秋泪 1796 字 11个月前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通篇结束,魏子衡坐如铜钟。

兵法中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放眼国家形式,似乎由此来判断自己家族处境相当危险。首先魏氏的土地是较少的,所占有的人员和物资也是远不及智氏。相比韩赵魏而言,如果不加以合作或者团结的话,恐怕很难战胜智氏。

静静在十年前自己离开的时候,似乎情况就非常的清楚。智氏,一家独大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

孙子所写的话,十分有道理,以理论和系统性的方式来告诉取得胜负的关键。话语言简意骇而充满智慧。

又比如说这第二段。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魏子衡看着看着不禁重重的叹了口气,他心中的疑虑,或许需要向一个人诉说。有的时候与其一个问题自己苦思冥想,不如探讨一下。

魏子衡找到了墨翟。

这位外人眼中称为墨子的人,看见了魏子衡的到来,不禁有一些诧异:“魏公子,好久不见,不知今天怎么有空来拜会我?据我所知,现在的你,可是齐国临淄城中名声盛大的人呀,不去,好好准备名剑大会来我这边干什么呢?”

魏子衡面色有些忧愁,他直接表明自己的来意:“墨翟先生,我是有些事情想和你讨论一下。”

“我看的出来你心中有些困惑,但说无妨,正好我也今天有些空。”墨翟摆出了一副很大度的样子,安心的坐了下来,准备细细的聆听着魏子衡的诉说。

魏子衡并不想直接告诉,而是转了个弯问了一下:“墨翟先生,我知道您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历史,也颇为见解,不知道你对文王和姜子牙怎么看?”

墨翟眼前一惊,他很疑惑,为什么会问这种问题:“你说周文王和姜太公呀。不知道你想问些什么呢?这两人的事情天下皆知,想必你应该会询问一些不同的东西吧。”

魏子衡缓缓的说道:“我最近在看一些兵书,突然对这两人十分好奇。虽然不是平常的所见所闻,但是总觉得这其中或许有一些道理值得我学习,所以特来请教于你。”

墨翟这才反应过来,仔细想后如此说道:“既然如此,我也比较喜欢就事论事,那我们就来谈谈姜太公吧。相信你真正感兴趣的应该是他,或许我的话能够帮到你。”

墨翟不愧为墨家的巨子,这方面的知识了解远超其他人。他直接在叙述了一番姜子牙的平生事迹,这些内容虽然世人皆有耳闻,但是从来没有像他这样全面过。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10]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大约现在是在晋国的地方,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有人说,姜子牙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故事讲到这里,姜太公从原本的碌碌无为,到后来的一战成名,这个过程的变化实在是太漫长。

70岁才受重用!

这样的年岁实在让人惊叹。

魏子衡同时也反观自己,现在积极的正在寻找人生的目标,在确定了,要为自己魏氏做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无比的坚定。他需要一个向导,一个可以引领他人生方向的人。墨翟虽然是墨家思想的领袖,但是同样是一位大师。

魏子衡想在确定目标的同时,确定一个方向,自己虽然读书繁多,可眼下却没有什么拿的出来能用的,这种困惑迫使他必须请教别人。

他从小学习的儒家思想也同样是这样,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止境,师从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