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本章科普(1 / 1)

丁仪看到的宏原子核的数学模型可能是量子空间中张彬夫妇对他们的思维在量子层面产生纠缠,这只能称之为概率奇迹。

人脑思维的层次涉及量子层次,有一定概率会与量子空间因果律纠缠,其中涉及高维空间与量子谐振子(也就是暗物质),后文会讲。

至于丁仪看到照片中有过林云和孩子们的场景,无人看过,甚至连陈博士(球形闪电主角)也未看过,那或许只是他心中的念想,这或许已经预示着它是“不存在”的。

最后出现在陈博士花瓶的一朵量子蓝玫瑰,也说明了这一点。蓝色玫瑰的寓意是不存在、不可能实现、奇迹,这朵量子蓝玫瑰可能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美好的愿景。

她是“存在”的,但对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了,几乎不能发生影响了,这样的“存在”是我们理解不了的存在的,或者就是……不存在。

量子生命脆弱到都不能进行“观察”,甚至是卫星观察都不可以,它存在于另外的空间维度中,可以称之为量子空间。

我们看到的量子概率云是量子空间中的事物在我们所处空间投影的结果,或许只有我们的科技层次达到这种层次,才能真正窥探它的奥秘。

另外,球状闪电中的“观察者效应”与我们常说的双缝干涉试验中不能出观察者是不同的意思,为了避免误解,这里解释一下。

现实中其实很多人被一群不了解物理的伪科学家误导了,一个简单的双缝干涉试验还往玄学上解释,它只是有一点反常识罢了,类似我们小时不容易解释大的物体和小的物体会同时落地。同样有些反常识,但仔细思考下那才是最合乎逻辑的,常识可能欺骗我们,但逻辑不会。

双缝干涉试验证实的是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也即是波粒二象性。对应实验中一些常规现象不再赘述,说说大家疑惑试验的几点:

一是在双缝干涉试验单个光子分别通过两个缝隙,左边缝隙发射一个光子,再右边一个光子……不同光子之间应该不会干涉,为什么后面也能出现干涉条纹?

其实我们是受光子这个词的影响,我们将它想成粒子了。光子是量子态的,也是可以理解是最小单位的玻。量子态光子也并不是走标准直线的,所以分别通过两个缝隙的光子也能出现干涉条纹这才是正常的。

光子本就有玻的特性,而波则是弥散于整个空间中的,这个试验本就是证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我们却将光认为是粒子去解释,自然南辕北辙。

二是在双缝干涉试验中增加一个观察者,有观察者就不能出现干涉条纹。也是经常被营销号鼓吹的“观察者效应”,意识决定实验结果,这完全是误导。

双缝干涉试验中“观察者效应”,与观察者的意识无关。光子是量子态的,量子态物质具有激发态与坍缩态,受到激发后会有呈现不同的态。这些我们可以不关注,也不是这个试验可以证明的,我们只需简单的明白一件事,什么是观察?

观察在这个试验中,当观察者想要观测光子或微小粒子通过双缝时的行为时,他们必须借助光子或电子等粒子来实现观测。

当观察者通过某种方式(例如电子眼)观测光子通过双缝的行为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改变了粒子的状态。光子原来的特性也发生变化了,这个试验是用来证实量子的其他特征,和玄学意识等没有任何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