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当时也加入了对崔静洁的争夺,崔静洁当然也是久已向往。舞蹈学院开出的条件也很丰厚,本硕连读,留校任教,算是诚意满满。
只是最后崔静洁的父母还是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这就不得不归因于江南文脉对尊师重教的深厚影响了。
艺术生命如芭蕾舞之类,都是青春饭,再怎么出色,再怎么名满天下,总有起起落落,这在老一辈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也许这一点会随时代的变化有所微调,但思潮的轮回无数次证明过,所以当老师,在崔静洁父母心中还是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所以北京师范大学是最好的选择。
要不说父辈的眼光和嗅觉无敌,崔静洁现在其实就是在做老师跟教练或者指导的工作,这头衔换来换去,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崔静洁对女儿徐静霏的成长没有太多的参与,倒不是主动的生分跟疏离,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崔静洁没有过富家女的生活,这女儿徐静霏倒是在外公外婆家深有体会。只是这种主动逃离跟反叛的基因好像会遗传,区别就是崔静洁早一点,而徐静霏是在去北京读清华之后。
当然女儿的有一点是崔静洁无法比拟的,她彻底的遗传了父亲徐邵俊的头脑,从幼儿园学前班开始就是妥妥的学霸,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这对小姑娘而言,跟吃夹心饼干和巧克力一般容易。
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徐静霏的外公外婆都不大愿意去开家长会了,因为这些老师们三句话不离徐静霏,如何的优秀,如何的勤奋,如何的受大家欢迎。
每次去都得应付那些蜂拥而至的家长们,求经验的,求方法的,甚至连徐静霏每天的食谱跟起居时间都不放过。徐静霏的外公外婆不堪其扰,甚至都不想上公立的学校,愿意自己出几个钱让徐静霏去上那种寄宿的所谓贵族学校。
因为老两口着实觉得孙女的存在太影响两人安度晚年,自驾游没法去,新疆西藏从年轻时就一直向往,南极北极也想去溜达一圈,时日无多,这是在人世最后的念想。
当把这种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在美国的崔静洁觉得试试也未尝不可,不行再转学回来,看女儿喜欢哪种生活。可是征询徐静霏父亲意见的时候,这位开国元勋的后人坚决不同意。
他对那种纨绔子弟汇聚的所谓贵族教育再清楚不过,北京这样收费昂贵的私人学校到处都是。关键不是钱的问题,是信仰跟立场的问题。
不能因为财富跟地位的变化,就背弃父辈荣耀的初衷,这是徐邵俊历来秉持的观点。崔静洁的父母对大女婿一向是言听计从,对亲家的家世从来都是高山仰止般的尊崇。
其实就崔静洁父母内心深处的想法,是觉得女儿配不上徐邵俊这种清华毕业的青年才俊的,更何况他显赫的家世,开国元勋的后人,用崔静洁母亲的话说,这样的家庭,和他们吃饭我都要正襟危坐,说话都要再三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