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与自己心仪的人云淡风轻的度过那段纠结的岁月(2 / 2)

的确是这样的,男女之情,发端之初是那样的令人感到拘束,不安,焦虑,觉得仿佛是人生的某种困局而已。可是等到与自己心仪的人云淡风轻的度过了那段纠结的岁月,才发现,这样的相遇怕是再美好不过的了。

这里的风景相比二十年前,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山体没有那么突兀了,多了些树木的苍翠与葱郁。

尹仲背了一个小包,里面装了些吃的。他在山间的绿道流连。时间真是过得好快啊,自己戴着红领巾,穿着白衬衣蓝下装,背着包,带着柴火,兴致勃勃的去春游,好像就在昨天。

春游秋游,大概是那个年代,对尹仲而言太过于美好的记忆了。这种美好,始于一种叫做搭桥的游戏。孩子们渴望春游到什么程度?就是最怕第二天出行下雨,就会感觉心情忐忑,很怕辜负了大好光阴的那种感觉。

小尹仲那时就觉得自己如果还有两三天要去春游的话,他的内心就开始非常的忐忑跟激动。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生怕春游或秋游的那一天就会下雨,要是下雨就着实就有些煞风景。

于是天真的孩子们或者幼稚的少年就会有一种寻求心理安慰的游戏。这种游戏很简单,就是找一片潮湿的,芬芳的泥土。甚至在自己家的阳台上,花盆里就可以完成这种简单的,但是卓有成效的操作。

找两根树枝,不,三根树枝,然后搭成一座稳定的小桥。然后许下心愿,渴望明天是个灿烂的晴天。能让自己的春游或郊游或秋游特别的愉快,欢乐。这一切只要心愿许下,第二天小桥不倒就会梦想成真。

儿时的尹仲是尝试过那么好几次的,出奇的准。这种准在天真的孩子心里纯纯的就是天公作美了。

那个年代的孩子没有不喜欢野炊的。当时压根也没有什么森林防火那么严谨的一说,人们都生活得相对随意一些。

在山里做饭,隆起一堆柴火,然后锅碗瓢盆的煎炒烹炸,好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这对于田间劳作的农人来说,好像习以为常,但是对这些厂矿子弟们,就有一种特有的新鲜感。

当然这种新鲜感也来自于某种细微的优越存在。因为在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厂矿子弟,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衣食无忧的状态。当然说不上生活环境多么优渥,但是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交通工具什么的,一应俱全。

而且最最重要的就是那种心安理得的生活氛围。那种贫富差距不大的生活其乐融融,相互之间没有那种因为由于金钱财富地位的多寡和分配不均带来的那种猜忌与仇恨。

怎样的故事能描绘出那种因为财富地位发生变化,前后判若两人的故事呢?尹仲自己的初中数学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

在尹仲的头脑中,关于这位老师的拼图并不是完整的,它的初始模型起始于少年时的尹仲,但是在他成长的岁月中,他不断的去重温那些零星的值得铭记的片段,他忽然觉得这位数学老师好像就是一个平凡男人的某种程度的缩影了。

这位数学老师叫怡康材,据说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民营企业家了。当然这是早些年的事,至于近况,连尹仲自己也不得而知了。好像人往往就是这样,在记忆中的别人永远鲜活而关于现状,好像大多都没有值得关注的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