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世代商贾之家,偏偏喜文爱墨,入书院,习书12载,得夫子相教,未有大成,仅积寸墨。
少年意气长,年少薄名扬,年少不知所谓,长思一举成名天下知,满腔抱负直欲出,胸中五气欲得张,不得不发,不可不鸣。
入乡试,获县甲,望雍城,科举及第如探囊…”
慕容雅看着这极为秀美的簪花小楷,她轻声读道,很明显,这是陈长兴的信,前方一段是介绍他年少习文考科举的事迹。
陈长兴魂飞魄散前最后一句话仍念念不忘自己书院弟子身份,可见少年书院之学对他的影响之深。
只是他少年成名,可谓天下皆知,科举及第在他看来也是探囊取物一般,这样一个大有登堂入室,光宗耀祖之望的人,又是什么让他放弃了诗书,选择了商贾呢?
“看来我们如今能安然无恙的站在这里,很可能也是托了书院的福啊”林俞奇感慨道,陈长兴对他们先礼后兵,最后仍放他们一条生路,很大程度上应该与书院有关。
慕容雅继续读道“冬去春来,备试三月,吾邀友呼朋,共赴雍城殿试,一路游学而上,见山写诗,遇水赋词,日游名山,夜赴仙宴,可谓是人生得意。”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聊聊数语,可谓道尽了陈长兴游学赴试的意气风发。
慕容雅继续读道:
“只是得意失意,祸福相依,家中老母,无病却呜忽而逝,小妹碧玉年华,三日亦去,三日之间双亲离世,吾修心不足,终是失了那胸中气…
遍读圣贤书,可有长生法?
有了执,就生了念,念生欲起,欲轻书重,这书就再也拿不起,念不透。
人生,也再也识不破,看不清。
唉,一念生,一生灭…
心念纷杂,心绪不平,无处放书…
罔顾夫子教导。
悲矣,悔矣!”
这陈长兴也可谓是运途坎坷,原本天生之才,只等殿试一鸣惊人,不料命运弄人,母死妹亡,让他再难静心读书,真是可悲可叹…
“心灰意冷归家去,满腔心绪慕长生,自那以后,吾弃文从商,小有所成,灾荒之年,振粥施粮,扶危救困,终未敢忘先生教导,不敢忘学生之责。
只是心结已结,难分难解,吾长年寻仙望友,炼道修仙,欲寻那长生之法,却是遍寻不得。
那一年,丰安大疫,后天旱六月,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路有残骨,死者不知其数。
吾乃丰安粮商,收民千人入庄,振粮万旦济荒。
一日,天龙翻身,地动山摇,庄内一石沉地,难民陷落,吾发人救援,遂发现此地下密道,道内符文遍地,晦涩难懂,此间石室,有一玉盒,盒中玉简有记“长生术”。
遍寻长生法,却是在脚下!”
林俞奇听闻陈长兴因为地震竟然发现了这个地下密道,而且在这石室中发现了所谓“长生术”,他也觉得有些感慨,虽然陈长兴轻描淡写说遍寻长生法,聊聊数语,但他却知道他一定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
也不知他经历了多少希望,又面对了多少失望。
一句却是在脚下,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嘲笑。
他伸手拿起那檀木盒子,盒中还有一个小小玉盒,盒上刻飞虫蚊蚁,古朴异常,此时盒中空空,显然玉简早已不在…
慕容雅声如轻弦,悦耳动听,她继续道“本是长生端,却结杀生源,大旱六月,丰安粮尽,唯我庄存粮,可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那日天黑,为解丰安之荒,吾外出求粮,那曾想,那曾想,留庄千民发难,庄外万民入庄,勾结妖道,杀我妻儿,灭我满门,一家三百八十五口,尽赴黄泉,待我运粮夜归,数道围杀,夺我玉简,斩我头颅!”
写到此处,信纸上多了几点深浅不一的墨点,簪花小楷最是考验写字之人的脾性,性格粗犷之人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个耐心去一笔一划写出那如花文字的,陈长兴能写得一手漂亮小楷,可见他性格颇为温和,而就是这样一个温和纯良的男子,却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局,所以他写到此处,应该也是悲愤欲绝,久久不能下笔吧…
“后三年,魂魄浑噩,不知所处,只是吾将玉简分为两半,一半带于身,被道人所得,一半存于匣,无人知踪。
三年后,魂魄复灵,吾寻来长匣,炼那长生之法,怎赖仙法生涩,习之大难。
一日吾魄坐于镇外槐树下炼法,久不得要领。
怎知那老槐开口,聊聊几句,吾梦方醒,习得简中炼神归元之法,后常请教老树。
老树实非良善,骗看玉简,知而不言,命我借书一观,并许吾复活家人之诺,只是吾虽为家人炼神归元,却总感其法有误,伤天害理,不可多行,决议毁简破法。
不料老者以家人魂魄为胁,吾不从之,后竟化出黄沙,围镇数月,以丰安万民性命相逼。
吾不得已,?只得送上玉简,以求自保,以至山庄成炼魂之所,千尸盘绕,万鬼蛰伏。
若有后人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