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熙作为苏州知府,当然首先关注的就是苏州的安定,一旦苏州出现大的动乱,他这个知府肯定是难辞其咎的,见胡宗宪根本不理睬自己,蔡国熙只得给正在赶往苏州的督师大学士张居正上书,陈述苏州的情况,蔡国熙认为,苏州现在就如同重病之人,先要稳住病情,然后再下猛药。
而胡宗宪现在是根本不顾苏州的危局,一旦发生民变,谁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蔡国熙想请求张居正出面制止胡宗宪,先稳住苏州的局势再徐徐图之,不要再火上浇油,使得事态进一步失控了。作为督师南京,节制东南数省军务的大学士,张居正确实有权利这么做。
但是蔡国熙的奏疏到了张居正的案头,张居正看过之后给蔡国熙回了信,只有八个字:不经大乱,何来大治?
蔡国熙明白了张居正的意图,看来张居正说不定已经和胡宗宪达成了一致,就是借由此事狠狠的打击苏松的士绅们,蔡国熙不禁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有些绝望,蔡国熙很清楚,无论张居正和胡宗宪是怎么想的,只要苏州真的乱起来了,自己这个苏州知府想要全身而退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作为苏州知府,蔡国熙很有可能作为弃子被牺牲掉,一想到这里,蔡国熙对于这些士绅们就更加怨恨了,反正大不了丢官罢职,那就豁出去干了。
蔡国熙开始积极的配合胡宗宪和严绍庭,抓捕胆敢造谣生事的人。
而在京师,大批官员们也纷纷上疏朱载坖,认为胡宗宪等人在苏松弄得动静实在实在是太大了,应该加以制止限制,现在朝廷应当以安静为主,不该在朝廷的腹心之地引起骚乱,朱载坖对于这些奏疏疑虑留中不发,并没有表明任何态度。
直到张居正、胡宗宪的奏疏抵达京师之后,朱载坖当即将胡宗宪的奏疏下部议,而且朱载坖御批道:彼等抗拒天威,阴图不轨,若东南之臣果不能制,朕当亲御六师,直抵苏松,必使逆贼授首,狂寇冰消,方可正大明之法也!
朱载坖这才借胡宗宪的奏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坚决支持张居正和胡宗宪在苏松推行新政,要是张居正解决不了,那朱载坖就亲自南下,看看京营、九边精锐能不能解决此事,同时朱载坖还将此事定性为阴图不轨,可见性质之严重,要严厉惩治。
而在朱载坖将奏疏下部议之后,朱载坖召见了翰林侍读学士王锡爵和刑部右侍郎王世贞,这两位虽然同时出身于太仓王氏,但是却是两支,王世贞出身的太仓王氏,那可是大有来头,他们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的余脉。自西晋永嘉年间王导率族南渡后,世居江东。唐宋时期王氏家族曾长期定居浙江分水,后迁居于太仓、昆山一代,成为风流相承数百载的衣冠诗书望族。
而王锡爵一样也是出身于豪门,王锡爵的王家,是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同样也是豪门,而且他们两家在苏州都颇有影响力,这才是朱载坖要找他们的原因。
朱载坖叫他们二人来,将胡宗宪和张居正的奏疏给他们二人,朱载坖问道:“你们怎么看此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