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九边危急暗流动(四)(1 / 2)

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1033 字 3个月前

听说方钝要去位,朱载坖还是有些着急的。之前朱载坖向嘉靖建议的恢复实物开中和海运漕粮一事,户部迄今为止还没有回复,一旦方钝去位,说不定就将此事给搁置下来。

这是朱载坖比较担心的事情,朱载坖于是询问讲官此事应该怎么办。

李春芳思虑了一会说道:“殿下,海漕好办,开中难复啊!”

这下轮到朱载坖有些诧异了,在朱载坖想法中,开中法比较是大明之前实行过得,何况这次不是支两淮盐场的盐,而是支长芦盐场的盐,而且守支的价钱比之纳银要便宜的多,按理说是有吸引力的,而且开中从实物到纳银其实时间并不长,怎么会难以实施呢。

对于朱载坖的疑问,讲官们为朱载坖解释了一下。纳银开中虽然是在弘治年间才全面施行的,但是纳银中盐最初表现为边方纳银的形式,尔后逐渐出现运司纳银的趋势,到成化末年运司纳银制完全建立。自洪武起就一直存在,只是所占比例不大。

商人鉴于粮价昂贵和挽运之劳而不愿报中;而对于官府来说,折银易于保存,能够避免出现粮食积久而腐烂的情况,所以从商人和官府的角度,现在都是倾向于纳银开中。

而今年,由于北方受灾,粮价飞涨,这些商人肯定会更加惜售粮食,好维持高涨的粮价,这个时候要商人后将粮食按照朝廷的价格运往正在作战的前线,他们肯定是不愿意将这些粮食交给朝廷的,他们正指望这些粮食大发横财呢。

而且嘉靖不是没有试图恢复纳粮开中,嘉靖十七年,下令不分淮、浙、山东、长芦,俱照原定价则,止令上纳本色粮草。但是实际上嘉靖的诏书并没有人遵守,还是以纳银为主,尤其是长芦,之前开中都很少。

对于这点,张居正说道:“殿下,天下之盐利,莫大于两淮,而浙江次之,山东、长芦则其下者也。故其价,两淮最高,浙江稍次,山东、长芦最下。所以然者,何也?两淮当江河之冲,四通八达,水运甚易,浙江则稍僻远,而山东、长芦,又深入东偏, 陆路数百余里,水路千里之远,故商人报中,只于两淮,而浙江差少,长芦全无。”

李春芳也说道:“殿下,臣家即是淮扬人,对此事略有耳闻。各运司盐课,惟淮盐之利,甲于天下,浙盐次之。山东、长芦行盐地方, 私贩甚多,官不能禁,人不乐中,得利最微。”

他们两人说的意思都很明确,即便是开中,商人也愿意在两淮盐场开中,而不是在长芦盐场开中。原因主要有两点,从食盐的运输环节,运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交通条件是影响商人报中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运司所处位置越偏远,交通越不发达,运输成本就越高,商人在利益预期的指导下会倾向于规避报中这些运司产出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