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有十几年时间,只有一九七零年一年国家对全国的中学毕业生进行了工作分配,其余年头都是对年轻人进行了上山下乡,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总共一千多万有知识的青年奔赴祖国边疆和老少边穷地区。
实际上估计是因为当年城市里实在放不下这么多年轻人,还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而一九七八年“WG”宣布结束后不久,中国大地乍暖还寒,这一年绝对称得上振聋发聩的大事就是给“四·五”平反和右派摘帽。
这时全国的上山下乡有知识的青年们都激动了,他们连右派都不如吗,大家知道一千多万有知识的青年强烈返城呼声吗!
……
有知识的青年返城的整个过程很惊险曲折,而最终结果是中国的世纪伟人承担着责任,冒着风险,顶住压力,拯救了全国一千多万有知识的青年命运。
从此全国范围内的浩浩荡荡有知识的青年返城大潮汹涌而起,多少悲欢离合,多少生离死别的人生大剧在此时上演。
……
说起来很奇怪,根据丁一的叙述,在东北兵团有知识的青年返城那一天每一个人都是魂不守舍的样子,好像他们不是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回家愿望,而是被迫选择离开边疆一样。
在离开之前,他们成群结队地围坐在火车站的广场上,一个紧挨一个依依不舍地彻夜唱歌,深情而悲怆的歌声,就像是阵阵历史的潮水冲刷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
张子健认为实际上他们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一个已经结束的时代进行告别。
根据记忆中前世的不完全统计,仅在一九七九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安置返城有知识的青年高达八百六十多万人,此后陆续返城的还有数百万人。
而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有知识的青年还有数十万人,绝大多数是因为在当地已经与当地人结婚生育了子女,无法也不忍心自己回到大城市,将妻子儿女抛弃在农村和边疆。
记得当年有一部电视剧挺有名就是《孽债》,根据著名作家叶辛同名改编,描述了返城有知识的青年及其子女从遥远的西双版纳到申城寻亲的故事,牵动着无数普通人的心,所发生的一系列情与理,情与法的关系难分难解和无可奈何。
其中有一段歌词是: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申城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爸爸呀妈妈呀,能不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
丁一也是在一九七九年回到申城,正赶上恢复高考,他参加了一九七九年的高考,侥幸通过,大学学习四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申城银行系统,后来银行系统组建证券公司,他又被分配到海通证券公司。
怪不得丁一看起来有些老,都是龙江北大荒岁月留下的痕迹。
张子健的实际年龄已经有四十岁了,这让两个人有许多话题和共识,丁一谈起北大荒的岁月,一脸感慨,满腹话题,滔滔不绝。
张子健主要是作为一个听众,时不时插上一句,都说到丁一的心里面。
两个人聊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