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胡商(1 / 1)

“三策,哪三策?”
杨广这就开口:“上策,将闹事胡人及其家属全部驱逐,分散至各个城市或者扭送回西域等地,分散其族群。”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多是惊讶,杨勇立马说:“晋王此言是完全不懂胡人商贩的重要性吗?”
“非我不懂胡人商贩的重要性,只是与商贩相比,长安城或者说将来大兴城的安全才更重要,这群胡人现在敢冒着大不韪之风险围着京兆府,不就是瞅准了觉得说现在他们的族群足够大了,身后代表的利益也足够大,想要看看咱们大隋朝廷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吃一次退让也就是告诉他们,朝廷在乎他们的利益,朝廷是忌惮他们的,有一就会有二,长此以往他们反而要骑到大隋百姓的头上了,绝对不能助长如此风气,不然对大隋百害而无一利。”
反驳杨广的声音马上响了起来:“如此多的胡人如何安置?接下来对西域的商贸事宜怎么办?”
“据我所知,所有西域来的胡商,第一站到的都是敦煌郡,在此处获得允准的商人和货品才能入中原,再跋涉到长安城内,也就意味着其实与西域的商贸,最重要的关口并非长安城而是敦煌郡这样的边关之地,从敦煌到长安这段路程,胡商来走也好,大隋商贩来走也好,反而是胡商抱团才会导致一直他们掌控着这段路程的商贸权,这对于我们大隋来说并非好事。”
杨广的话给杨坚提了醒,这群胡商并非无可替代,反而是应该替代,他们不想受西域风沙苦寒,来到了繁华的长安城,大隋朝待他们还算不错,而他们现在仗着自己的人数增加,形成的规模妄图挑战大隋朝廷来获取特权。
“晋王殿下,想要将这群人分散出去,如何分散呢?”
杨广早已想好了对策:“现在的胡人在长安城内聚集在一起,等到了大兴城我不会设立任何的胡人聚集区,如果他们遵纪守法想要和大隋百姓一样生活可以,我会让大兴城的京兆府衙之人每半年探访一次辖区内的胡人做登记,如果不愿意的不如就趁着这时候通过敦煌郡将之送回西域去。”
“晋王殿下,这样太不近人情了。”
杨广冷哼一声:“不近人情?哼,如果这次闹事的是普通的大隋百姓,纠结一群人围了京兆府衙,你们会不会在这里说这些话,是不是一个忤逆的罪名都已经安上了?难道我大隋百姓的命抵不过胡人?”
面对杨广的质问,一群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勋贵们多是不在乎百姓死活,只在乎利益,而利益就在交换中不断的越滚越大。
“胡人不能在我们大隋的土地上骑到了我们大隋百姓的头上。”
杨广的话掷地有声。
杨坚点点头说:“晋王的话有一些道理。”但是他也兼顾着其他人的意见,他明白胡人商贩在城内的利益纠葛此时已经到了无法根除的地步了。
便接着说:“但是胡商们,没有违法乱纪的,那些本分做贸易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你说你有三策,另外两策呢。”
“中策,便是刚才提到过一点的,在新的大兴城要将胡人们全部都分散开了,虽然管理上会困难一些,但是也可以避免其长期聚集导致占地为王。”
“下策,最简单,聚集胡人在同一个地方管理,前期或许好管理吧,但是时间久了,人数多了,有个三五千人的胡人族群规模,他们若是内部团结,对于大隋来说这就成了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听杨广的上中下三策,最为吃惊的不是杨坚杨勇,而是杨素。
这……这……这不是一样的吗?
在其他人暂时无异议的情况下,杨坚思考了一会拍板说:“此次在拍卖会闹事的胡人力士,伤人在先,该什么罪名就什么罪名,外加一条聚众闹事,攻击官府。”
虞庆则领旨:“是陛下。”
“至于闹事的其他人,围京兆府衙的胡人们,带头的那些人,朕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商贸做的有多大,一律以攻击官府之罪名流放到敦煌郡之外,其余人等警告,并且京兆府衙严管现在的胡商聚集地,但凡有任何生出事端者,从重处罚。”
皇帝的最终决定对于胡人来说可谓极其的严厉,流放敦煌郡外等于就是赶出了大隋,而带头的胡商是权势最大的那几个,这些人定然会引起不小的风波。
杨勇此时想要说什么,但是被身边人拉住了,示意他绝对不能开口。
皇帝如此坚决,从胡人为京兆府衙这件事情开始皇帝的态度其实就非常的坚决,这群胡商已经侵犯到了皇帝的底线了,皇帝定是要严厉惩罚的。
胡人们的如意算盘打空了,若是换做一个会权衡利弊的皇帝,换做一个做事犹豫瞻前顾后的皇帝,他们的目的就可能得逞,但是杨坚可不是这样的人。
对于胡人的处置方式当日下达,城内胡商一时间风声鹤唳。
皇帝旨意这种东西从来都是这样的,皇帝下达了,等到了最后执行的小吏手上的时候,往往都会添油加醋,各级的官吏过分的揣摩皇帝的意思。
带头的胡人被抓了起来,一开始他们还不害怕,当抓进来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开始害怕了。
衙役们可不管那么多,皇帝都下令了,之前来过的能抓的就都先给伱抓起来,一时间胡人聚集区乱做一团。
而胡人们也没像想象中的那样团结,被抓了很快就供出了带头几人。
此时带头的几人想要花钱买门路,打点熟悉的官员,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现在这钱可没人敢收,这时候谁敢忤逆皇帝啊。
当然杨广也听从了皇帝的意见没有让人继续往下查胡人力士背后的指使者。
……
过了十几日风浪才算是平息了下来,谁都恃强凌弱,胡人自然也一样,见大隋朝廷这般强势,纷纷龟缩起来,做个奉公守法的好商贩了。
这日卢贲上门,带来了两个布袋子。
布袋子打开,里面是长方体的胶泥字块,另外一袋是铜字块。
“殿下,按照您说的方法,工坊的工匠们没几天就搞出了胶泥字块来,然后用胶泥字块制作模具,模仿古法青铜器具的浇铸法作出来这些铜字块再打磨,经过这些天的研究和改良,现在做出来的字块应该还算不错的。”
华夏人民很早之前就掌握了精美青铜器的制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范就是做模具,技术古老且实用,对于工匠的技术要求较高。
在华夏,工匠的技艺永远都可以做到顶尖,只是工具和科技限制了古代制造业的发展。
将制作精良的铜字块放在手上仔细的观察,本来还打算用胶泥字块先过渡一段时间但是没想到直接就可以用上铜字块了,感叹还是不能小瞧了咱们的工匠们。
“铜字块可以,你们试过效果了吧。”
“试过了,不得不说殿下妙想,这样的话制造书籍的速度就快的多了,我昨天就开了个印书工坊了,以后陛下就算是要印书我都可以帮忙。”
对于卢贲这么明显的小九九杨广并未说话。
卢贲看杨广不说话就乐呵呵的笑着:“当然这个印书局肯定得有殿下在背后,每年收入的四成都归殿下。”
此时杨广站起身来说:“现在识字的人不够多,我印出来的报纸需要有人读,书籍的需求量也没那么大,别想着印书局现在能赚多少钱。”
“我跟着殿下,瞧的自然是以后的事情。”
“有此想法就好,短期内可能赚不了什么钱,但是往后看这绝对是未来不可或缺的产业,既然活字块可以了,还有劳你继续帮忙寻一些文笔好的人,来帮忙撰写文章,可以任由他们发挥,除了我们制定了一些事情外,可以随意撰写故事,我看过觉得好的就刊登在报纸上。”
“还有在城内准备一些认字的人,等到报纸出来之后,我要让这些人在城内各地的报刊,将报纸上的故事读给老百姓来听。”
说书人会是杨广这场安排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在大隋普及识字率的一个渠道,来听故事的人,听的多了看的多了,总能认识几个简单的文字,最起码的数字,自己的名字,一些简单的常用字能看懂,在工作中就会方便很多。
将来要大兴火器,发展制造业,前期的基础工作得做下去。
杨广对着卢贲说:“也别说什么印书局之类的事情,我会成立大兴城报业集团,到时候这个印书局就归在报业集团名下,你拿一成报业集团的股份。”
卢贲面露苦色:“殿下,我才一成吗?”
“想什么呢,我也就三成,其他的得算朝廷的,不然怎么可能做的起来。”
卢贲闻言,马上面露喜色:“殿下说的是,殿下说的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