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番外1 耕读传家(1 / 2)

贾赦自这一回南下之后,在他此生余下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回过京城。

即便是在他六十岁那一年,皇帝曾经两次下诏传他进京,贾赦却依然没有再踏足京城一步。而是以年老体衰,不堪长途跋涉之苦为由,写了请罪的折子让贾瑚代他递了上去。

被革去世袭爵位和官职的贾赦,身上只余凭借战功而功封的一个闲散子爵在身。虽无先时的位高权重,风管无限。却也难得的保全了一家老小,甩掉了积压了几十年的亏空。也不似先时需要时刻小心翼翼,步步谨慎。真可谓是无官一身轻。提早享受起江南田舍翁的悠闲生活来。

虽然贾赦的曾祖贾源和贾演兄弟二人是以战功起家,最后二人一起分别功封为宁国公和荣国公。但是贾家素来却是以诗书传家,且族里又设有族学,族里子弟到了六岁的年纪,不论贫富都是要到族学里启蒙念书的。

起先,因着家族传袭了百来年,后来又有元春封妃归省,一时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贾家一时风头无两,远近亲族皆与有荣焉。

谁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夜之间,大祸至,元春暴毙于宫闱,贾家牵涉到忠顺亲王的谋逆案中,几乎遭受灭族之灾。

短短几年时间里,族人深切的体会到了何谓盛极而衰,一损俱损,一亡俱亡。

虽然,后蒙圣上隆恩,贾家基本得以保全。只是没有了以前的那份耀人眼的虚假的荣华富贵。

贾赦带着子弟们南下,待安葬完贾母,安顿好混乱的贾府后,方才有了闲暇来整顿族里的诸多杂事。

一日,贾赦请来族里的族老们到原先的荣国公府,如今的子爵府里商议家族大事。

贾家共分二十房,各支均派一个代表,还有一些族里德高望重的族人也前来参加宗族大会。

众人聚居一堂,以贾家的失败为鉴展开讨论,最后商议出,想要家族复兴和长远的发展,让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和前途,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是重视子孙的教育。只有家族里不断地有优秀的人才补充,如此,家族才能长久的兴旺下去,而不是淹没在一次次的历史的变迁中。

子孙的教育,除了读书走科举一途之外,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拥有能够安身立命,养活家小的本事。

这一次的宗族大会除了商议宗族以后的发展问题之外,众族老还一起商议了关于罢免贾源一支历代连任的族长这一重大决定。

最后,经过多次商议决定。往后家族里的族长是五年一选,由各房派出的代表以及德高望重的族老们投票决定。且每一任族长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除了族长外,还分别从各房的主事人里选出十一个长老来。他们是对族长权力的限制和扩展。族长的每一个重大的决定须由长老们投票表决,需过半数以上同意才可以实行。否则,视为无效。

这一决定的提出,对族长的权力有了极大的限制。长期来看,于族里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族里众人一开始对此持有质疑的态度,因为千百年流传下来,他们早已经习惯了族长权力的高度集中,族长可谓是比官员更让他们敬畏的存在,是一言堂。

这回一改革,让他们很是不适应。

不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天长日久,随着时间的流逝,族人们慢慢体会到了有一个被限制了权力的族长的好处来。

随着家族不断色发展,族人繁衍生息,族规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在贾母下葬了的第三个月,吴嬷嬷带着黑瘦得厉害的贾琮一路风尘仆仆的回了金陵。

丽娘见了自然心疼不已。母子,父子,兄弟。众人自又是一番叙别后寒温。因着血缘的牵绊,不过几日的功夫,彼此之间就熟络起来。

在迎春的大儿子张苒刚好满了周岁生日之后,张家就有意让她跟着夫婿张渊一起北上,以图第二年的京城会试。

这一别,怕是多年不能再见父母。张家很是体谅,又恰好贾家事了,张家长辈特准迎春和张渊以及他们的孩子一起到金陵归省探亲。

这一回可谓是一家人真正的团聚。虽然还在贾母的孝期里,但依然消减不了他们心头因着相聚而生的欣喜与快乐。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相聚,自是有离别。在金陵城,迎春足足住了一个月后,方启程回了扬州。随后她就带着孩子跟着张渊一起北上。开始了她不一样的人生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