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差不多,休息室内的人员陆续离开,进了放映大厅。
大卫-芬奇和马丁带着剧组主创人员来到第一排就坐。
首映放映很快开始。
搭配着插画和影像资料,影片以旁白的方式,快速而又简洁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然后,迅速演变到了传统的好莱坞式的個人英雄主义情节。
这也是影片最大的看点所在。
为了营救,男主角在好莱坞制造了一个真实的假剧组。
从剧本到工作室再到剧组人员,全都是真的。
甚至花费巨资在很多报纸上买了广告。
所有的真实都是为诈骗服务,前期准备的足够真,后面去了异国他乡,才能让人相信这些都是真的。
其实马丁来好莱坞也考虑过类似的方案。
比如可以用这种模式先期投入一小部分资金,打造一个真实的剧组出来,去海外忽悠投资者们投入巨资,然后卷钱跑路。
更低级的玩法,还可以冒充斯皮尔伯格或者詹姆斯-卡梅隆给人打电话,表示看好某些演员的才华和未来,邀请他们加入剧组,但需要缴纳一笔先期费用。
洛杉矶有无数做梦都想成功的小演员,双眼赤红的盯着每一个机会,一旦机会稍微冒头,就会急乎乎的冲上去。
人心被贪念掌控,又着急的情况下,这种低级的骗局成功几率都很高。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标准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就连有事没事就被好莱坞黑的华盛顿当局,在影片当中都有正面形象,积极支持营救。
于是,男主角就像每一个好莱坞的经典英雄,孤胆前行至未知的世界,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甚至最关键的时刻,要用崇高的个人价值挑战既有的体制规则,成为真正的拯救者。
这位CIA特工,不会飞车、没有高明的身手、也不懂得爆炸,看起来就像是个普通人,但这样一个角色,更能突出救援的惊险与匪夷所思。
画面最终定格在了片中假电影《阿尔戈》的一副插画上,《逃离德黑兰》就此落下了大幕。
剧院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虽然电影的结局早在预料之中,营救成功也是他们早就知道的结果,但大卫-芬奇通过电影手法制造的跌宕起伏和紧张气氛,不给人放松的机会,一气呵成最终达到高潮。
马丁站起来,看着大卫-芬奇鼓掌,在他的带动下,剧组主创人员一起看着大卫-芬奇鼓掌。
制片人格拉汉姆-金大声说道:“大卫,伱带来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