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看着陈寒,开口道:“你刚才不是说要将商税提高十倍或二十倍吗?”“那你难道能容忍江南的走私贩进行交易却不交一分税吗?”“你在这里跟我装糊涂,但你的行动已经在江南引起了轩然大波。”“江南一年的生丝都被你收走了,你以为老夫会不知道?”陈寒看着茹太素,嘿嘿一笑:“老大人,看来什么也瞒不过您。”茹太素大笑,接着说:“小子,别在这里装蒜。”“看穿你手段的不只是老夫,江南的走私贩没你想的那么好对付。”“你以为通过收集生丝就能找到他们走私活动的线索吗?”</P>
\"你考虑得太片面了,江南织造局牵扯的商人多得数不清。\"</P>
\"你以为没收他们一年的蚕丝,他们就无法生产丝绸了吗?\"</P>
\"你低估他们了。\"</P>
\"他们掌握的蚕丝资源,足以维持四年左右的生产。\"</P>
\"他们每次交易量不大,只是为了操纵市场价格。\"</P>
\"他们比你更了解海外的商人,更清楚丝绸在海外的价值远超黄金。\"</P>
\"你这两脚可踢不倒他们的。\"</P>
\"如果你不与老夫合作,想要获取江南走私者的罪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P>
陈寒愣住了,没想到茹太素对走私交易有如此深入的理解。</P>
但他感到很奇怪。</P>
茹太素为何如此关心走私?</P>
陈寒的眼神已经透露了他的疑问,茹太素回应道:\"江南是重要的赋税来源地,近年来,江南上缴朝廷的赋税占据了全国的一半还多。\"</P>
\"如今江南走私日益猖獗,百姓手中的资源都被引向了走私。\"</P>
\"虽然能赚取更多财富,让百姓生活更好,但如果这样持续下去,只会滋生更多的罪恶。\"</P>
\"朝廷的赋税减少,我们户部的压力骤增,怎能对这些人坐视不理。\"</P>
\"只是陛下也未能解决走私问题,我们起初也是束手无策。\"</P>
\"而你这两脚之后,老夫发现,你有可能帮助朝廷解决这个问题。\"</P>
\"所以我现在来找你。\"</P>
陈寒没想到茹太素这位古人,对经济的洞察力竟如此深刻。</P>
他甚至对政策和皇帝的态度都有清晰的把握。</P>
这让陈寒不敢小看这些古人。</P>
实际上,他们只是信息比现代人少一些,但说到智慧,这些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高官,其实比大多数普通人聪明得多。</P>
因此,他们能看到的也更多。</P>
茹太素这家伙,在陈寒来到明朝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与他并没有过多的交往。</P>
但老家伙一直在暗中观察。</P>
能坐上户部尚书的位置,掌控全国赋税收入的高官,他实际上比陈寒看到的更多。</P>
就像现在。</P>
即使他没从朱元璋那里探听到朱元璋对走私的看法,也能看出朱元璋的无奈。</P>
陈寒又哦了一声:</P>
\"大人,您这次为何突然想要和小子合作呢?\"</P>
茹太素边捋着胡子,边在水泥路上行走,对陈寒说:\"起初,老夫确实对你不抱希望。\"</P>
\"你这样的冲动和锋芒毕露,我以为你在官场上撑不过几个月,就会被詹徽之流撕得粉碎。\"</P>
\"没想到,你这歪打正着,乱拳打倒老师傅,竟然把詹徽都扳倒了。\"</P>
“而且,我对你的商业见解深感认同。”陈寒惊讶地望向他。</P>
茹太素是个典型的书生。</P>
为何他对商业如此热衷?</P>
毕竟,读书人普遍瞧不起商人。</P>
察觉到陈寒眼中的疑惑,茹太素缓缓解释:“老夫生于山西,那里是煤炭大省。”</P>
“从小我就见识过无数煤炭生意,深知其对百姓的重要性。”</P>
“它能让北方人民免于严寒之苦。”</P>
“也见过许多商人因煤炭而富甲一方。”</P>
“我成长的环境让我对商人的看法不同于一般书生。”</P>
“我更清楚,金钱能驱使一切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