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首位,以五万贯成交!(2 / 2)

\"而且,您将优先挑选店铺位置。\"</P>

听完这三条优惠,那位乡绅已是笑得合不拢嘴。</P>

作为精明的商人,他深知陈寒提出的这三个条件远超五万贯的价值,实乃物超所值之选。</P>

且不说将祖宗牌位供奉在那高耸的功德楼十层,享受无尽香火,那是金钱无法衡量的。</P>

单提他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字体最大。</P>

日后来往的行人无数,每日看见,都会赞叹,这位乡绅富甲一方,实力非凡,与他交易必能获利。</P>

无形中,广告效应已悄然扩散。</P>

而他的店铺在此,每天都能向过往的商人宣告,瞧,我曾捐赠巨款,名字居于碑顶,这就是我的信誉保证。</P>

我绝不短斤少两,我必定诚信经营。</P>

太阳即将沉入山的那一边,陈寒疲惫得几乎要瘫倒在戏台边缘,夏荷与冬雪两姐妹心疼不已,一个忙着给他喂水,一个轻柔地按摩他的背部。</P>

陈寒此刻已筋疲力尽,然而脸上却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P>

因为他竟然募集到了二十六万四千贯钱。</P>

二十六万贯哪!</P>

大明一年的税收才多少?</P>

仅一千多万贯罢了。</P>

而陈寒只用一个下午,就募得了相当于国家一年收入五分之一的巨款。</P>

这不仅让陈寒欣喜若狂,连朱元璋这位老皇帝都对现实有了全新的认识。</P>

他辛劳一生,自以为治理得国家井然有序,税收尚可,却未曾料到今日受到了如此深刻的教育。</P>

自己从百姓那里筹集的那点钱,相比之下微不足道。</P>

真正富有的,是那些从事商业的人。</P>

他们仅仅捐赠就这么慷慨。</P>

何况他们的真正家底呢。</P>

他不明白这些人是如何积累起如此庞大的财富。</P>

但现在,他没心思去探究这些,他看到陈寒筹集了这么多钱,正巧他急需军费,陈寒的这笔资金正好解决了他的难题。</P>

这简直是天赐良机。</P>

只是前两天他才向陈寒保证,这次赈灾是出于真心,答应了他的所有条件。</P>

其中一条就是,赈灾款项必须优先用于灾民。</P>

这让朱元璋陷入两难,如果一开始没答应这个条件,挪用这些钱会容易得多。现在如果强行要求,岂不是自食其言,有失帝王威信!毕竟,帝王不可戏言。</P>

况且,他这次顺从文官的意思,也是想给陈寒一个教训。</P>

此刻若厚颜无耻地向陈寒讨钱,未免太过丢脸。</P>

但如果不去硬要,虽然陈寒不会全部花掉,但按照他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不知何时才能完成,那他的丰功伟业岂不是要被耽搁?</P>

所以他必须设法从陈寒那儿得到钱。</P>

而且必须是陈寒主动给予,否则不行。</P>

朱元璋一时站在原地,心中嫉妒不已。</P>

这么多的钱哪!</P>

能打多少仗啊!</P>

文官们此刻也震惊不已,谁能预料到一次竟可以募集到如此巨额的资金。</P>

他们一年的收入不过一百到两百贯。</P>

而这些人为了一个职位,竟舍得花费如此巨资。</P>

这都是些什么人啊!</P>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P>

自己怎么从未发现这些人竟如此富有。</P>

这还有天理吗?</P>

詹徽此刻震惊得脚步停滞,他问:“你们确切知道他们筹集了多少资金吗?”</P>

“总数是二百六十四万贯。”</P>

什么!</P>

是多少?</P>

所有随行的文官都被这个天文数字震慑了。</P>

二百六十万贯哪!</P>

这可是二百六十万啊!</P>

加上官员们的捐款,几乎要触及三百万的大关。</P>

救灾需要这么多吗?</P>

这得是多少财富?</P>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巨额的款项。</P>

而这一切竟是陈寒一手筹措的。</P>

这让他们无法相信这是真的。</P>

“不可能!”</P>

“绝对不可能,怎么会这么多?”</P>

“怎么可能呢?”</P>

此时,户部侍郎也近乎疯狂。</P>

他们负责的户部就是掌管财政的,所以他深知二百四十万意味着什么。</P>

这意味着,这是朝廷一年收入的五分之一。</P>

全国的税收加起来,也只有陈寒一天募捐所得的五倍。</P>

礼部侍郎理所当然地提出:“这么多钱不能只用于救灾。”</P>

“应该修复贡院,会试在即,不能让天下的士子看到破败不堪的考场。”</P>

礼部侍郎话音刚落,工部官员立刻回应:“照您这么说,我们工部的衙门也该修整一番了。”</P>

“作为六部之一,工部的衙门条件最差。”</P>

詹徽眼珠转动,突然灵光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