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陛下如若固执己见,必将触怒全国的宗族和军事贵族。”</P>
朱元璋的面色阴沉下来。</P>
蒋瓛在一旁皱着眉,从未见过如此直言不讳之人,竟敢指责陛下的独断专行。</P>
“其次,一旦得罪宗族和军事贵族,皇长孙只能倚重文臣,那时文臣将肆无忌惮,武将遭受打压,国家的军事力量将逐渐衰弱,四周的小国必然伺机而动。”</P>
朱允炆眉头紧锁,难道自己真的如此无能?</P>
“最后,皇长孙登基后必定会削藩!”</P>
嗯?</P>
前两点朱元璋并不在意,但听到第三点,他仿佛被戳到了痛处,像只被惊到的猫。</P>
这与他在梦中预见的情景如出一辙。</P>
他的神情瞬间变得不同。</P>
陈寒的洞察力何其锐利,立刻察觉到朱元璋的变化,推测这就是系统所说的转机。</P>
朱元璋似乎已经预知朱允炆削藩的事实。</P>
“允炆登基后为何非削藩不可?你这是信口开河。”</P>
朱元璋的质疑印证了陈寒的猜想,事情变得简单了。</P>
陈寒回应:“因为陛下您逼他如此!”</P>
“我逼他?荒谬!他削的是我亲生的儿子,我会拿儿子的性命开玩笑吗?”朱元璋满脸疑惑。</P>
“完全可能!”陈寒语气坚定:“正是陛下您亲手制造了这场兄弟相残的悲剧!”</P>
朱元璋面对陈寒的步步紧逼,只能重重地喘息。</P>
“陛下,您强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惹怒了宗族和军事贵族两大势力。您当然有能力清除军事贵族,但面对宗亲,身为重情的陛下怎会下手?”</P>
“可您不下手,您的孙子会!”</P>
朱元璋的呼吸更加急促:“为何?”</P>
“因为朱允炆别无选择。”</P>
“您能助他铲除军事贵族势力,使他顺利登基,但他登基的根基是什么呢?出身、功绩、才能、威望,还是外部势力的支持?都没有!”</P>
“他唯一能依赖的,就是那些文官。”</P>
“而文官最忌惮的就是握有重兵的藩王。”</P>
“朱允炆,这个被您强行推上皇位的年轻人,面对一群手握兵权的叔伯,本就恐惧不安,在文官的煽动下,怎能不对削藩动心?”</P>
“假如让朱允通登基,即便能力不足,至少有军事贵族势力作为后盾,藩王们不敢轻举妄动。”</P>
“但朱允炆登基,军事贵族们会隔岸观火,文官和他自己都会寻求一件事来证明统治实力,而此时,不满现状且握有重权的宗室藩王,就成了削藩的首要目标,这是朱允炆和文官们的共同政治诉求。”</P>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凭朱允炆那易受影响的脾性,怎能不被文臣牵着鼻子走呢?\"</P>
\"因此,削弱藩王的行动不可避免。\"</P>
\"而陛下,您这位始作俑者,不仅误了您的儿子,更亲手将您的孙子推入了困境。\"</P>
听完陈寒的陈述,朱元璋沉默良久,然后质问:\"若非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储君,不必触动军事权贵,蓝玉也可保全,你便无需冒死进谏,是这样吗?\"</P>
陈寒坦诚以对:\"微臣此举,既为国事,亦为求生!\"</P>
朱元璋盯着陈寒:\"果然是个爽快人!\"</P>
\"出发!\"</P>
\"蒋瓛,明日正午,以欺君之罪在闹市公开处决黄子澄和齐泰!\"</P>
轰!!</P>
朱允炆闻言瘫倒在地。</P>
\"回宫后,宣皇孙允熥前来见驾!\"</P>
朱元璋留下最后一句话,太监们连忙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