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纷乱的官兵(2 / 2)

平瑶乐 于乐公子 1269 字 4个月前

然叛军之势,犹如野火燎原,已盘踞滁州、和州之地,锋芒毕露,气势汹汹。曹权徴率太平精兵,逆水而上,欲在淮水之畔与敌一决雌雄。然天不遂人愿,战事胶着,天平军虽英勇善战,终因地势不利,加之叛军狡猾多变,一场激战之后,竟落得个败走麦城的下场,淮上之地,一时之间,战云密布,局势更显危急。

此役之后,朝野震动,人心思变,而高骈之困局,曹权徴之挫败,皆成为天下议论之焦点,朝堂内外,皆在探寻破局之策,以求早日平息这场乱世烽烟。

新任宰相豆希真,眸光深邃,于朝堂之上缓缓陈词,其声沉稳而富有远见:“目下援军尚遥,臣斗胆建议,授黄焯以天平节度使之职,令其暂领一方,若西线战事未明,则当以我军精锐,固守宣武要地,扼守你、郑二州之咽喉,使贼寇首领进退维谷,自乱阵脚。”

然而,另一位宰相卢绡闻言,面色凝重,坚决反对道:“豆相之策虽妙,但恐有疏漏。依我之见,黄焯此贼无信无义,即使许诺其官,也要加以防备。不如广召四方兵马,齐聚泗水之畔,以宣武节度使为帅,统率全局。如此一来,黄焯贼影,必不敢轻易东顾,只能徘徊于山浙之间,苟延残喘,求一线生机。”

皇帝安嘉杰闻奏,龙颜微展,颔首赞许,诏令即刻颁布:“准卢绡所奏,速行此策。且记,此前已诏令天下兵马,严阵以待于溵水之畔,务必阻敌北进之路,保我疆土安宁。”

此令一出,朝堂内外,人心稍安。众臣皆知,此乃一石二鸟之计,既防贼寇北窜,又迫其自困于东南一隅,待时机成熟,再行剿灭,定能还天下以太平。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皆赞皇帝圣明,宰相与卢绡大人智计过人,共筑铜墙铁壁,护我大安江山无虞。

然而,风云突变,徐州的三千铁骑官兵,宛如不羁的洪流,驻扎于许州的温柔乡——馆驿之内。忠武军的掌舵人薛竜,以他一贯的宽仁,接纳了这批远道而来的勇士,这本应是徐州军与驻军忠武军和睦共处的契机,却意外地成为了风暴的前奏。

夜色渐浓,馆驿之内却无安宁。徐州军的铁血男儿,似乎对这安逸之地并不买账,他们酒后滋事,扰民,掀起了滔天的波澜。就在这纷扰之际,忠武军中一位名叫周岌的骁将,自溵水前线匆匆归来,目睹此景,怒火中烧。他深知,此等乱象若不严加制止,必将酿成大祸。而其上官薛竜竟然不管不问,包庇乱兵,妄想以和为贵,而息事宁人。于是,周岌大怒,剑光一闪,将薛竜刺死,而周岌,则以一己之力,自封为留后,权倾一时。

徐州将兵听闻消息后大乱,徐州兵统领时辅闻讯,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刻的徐州兵亦是风雨飘摇,需有人挺身而出,稳住大局。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三千徐州之兵返回徐州。并且,一入徐州,他便果断出手,将节度使支详囚禁于深宅之中,以铁血手段,重新掌握了徐州的命脉。

而这一切,对于泰宁军节度使齐科穰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他本欲在乱世中寻得一席之地,却不料局势突变,如此迅猛。恐惧与无助如同寒冰般侵袭了他的心房,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眼前的利益,率领部众匆匆撤回兖州,以求自保。随着泰宁军的撤离,那条曾被视为坚不可摧的溵水防线,也仿佛一夜之间崩塌瓦解,露出了其脆弱的本质。

这一连串的变故,如同疾风骤雨,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正悄然拉开序幕。在这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土地上,英雄与枭雄,忠诚与背叛,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