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床等人,不能人等床(1 / 2)

共和国战疫 王鹏骄 1062 字 9个月前

“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生的机会,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邱海波说。

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INI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2019年“321”响水爆炸事件、2020年新冠肺炎——这是一条记录了近20年来危难时刻的时间轴,每一个节点上都留下了邱海波的身影。从1月19日临危奉命奔赴武汉,至今已坚守近60天。在武汉,邱海波冲锋在救人的最前线,他的一些建议也成为控制武汉疫情局面的关键之举。

这么多年,邱海波一直坚信“没有突然转危重的病人,只有由于疏忽未察觉的临床指征”,他把这个理念和规范带到湖北抗疫前线。在武汉,他和团队不仅巡查所有收治重症病人的医院,还主动扩展到其他医院,一遍遍向医护人员强调“关口前移,早发现病人转危迹象可降低危重转化率”;他参与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到第七版的制定,主导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路径。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邱海波坚持从临床找寻突破口和诊疗路径。巡诊中,他发现,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趴下来的俯卧位通气治疗能有效提高氧合指数。在他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插管危重症患者翻身也是技术活,邱海波会和临床医生一起为患者翻身,让他们学习体会细节里的窍门。“越来越规范的治疗路径,体现的是中国医务工作者在这场抗疫大考中的担当、智慧和速度。”邱海波说。

始终是重症医生本色,亦有大医谏言之风。在武汉,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多次当面向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汇报工作,向国家提供最专业的研判建议和应对良策,一些建议获得当场拍板,高效落实后成为改善战“疫”局面的关键举措。

邱海波建议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长,同时在原来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增加市区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随着重症患者和床位增加,医护人员特别是重症医护出现严重缺口,他又建议增加外省重症医学团队驰援湖北。时至今日,全国10的重症医护人员在湖北奋战,邱海波的“重症医学航母团队”也在其中,全国重症医护同仁成为守护前方的中坚力量,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对定点医院巡查中,邱海波关注到居家隔离的风险,他联合其他专家建议,改造武汉的宾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将它们作为收治轻症患者的场所,力求实现“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中央指导组的认可。武汉随后改造出“方舱医院”,确保了党中央“应收尽收”的要求落地落实。

沧海横流立砥柱,匡时济世卫人民。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邱海波总是挺身而出,第一时间踏进“主战场”,冲到“最前线”,把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们唤回人间,而唤回生命后,悬壶济世的医生与患者的情谊并未结束。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邱海波担任原卫生部危急重症伤员救治联合专家组副组长,他为失去一条腿的秀秀制定治疗方案,还安慰鼓励她振作起来。离开四川后,“邱叔叔”一直牵挂这个女孩,给她汇去钱款,附言“好好学习”。此后,邱海波每年都会和7位国内顶尖重症医学专家一起,与当年救治的7位重症孩子聚会一次,从未间断。邱海波说:“医生和患者本就是一家。”

邱海波有无数的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最美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好医生、江苏“时代楷模”……

每一个个体与国家休戚同枝、血脉相连。有着35年党龄的邱海波有着真切的感悟,他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国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看到,短时间内能扩增这么多病床、有这么多医务人员义无反顾上前线,党和政府迅速指挥调配大量医疗和防护设备以及各种物资支援到前线,真的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大发展,我们正处在这样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