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迷程 第五十章(1 / 2)

互身 文嵬 1758 字 9个月前

我发觉,沈新似乎在刻意搜索某种声音。而且,那种声音可能不太容易被人听见。完成又一次程序性数据检测后,沈新让我们排成纵向队列——前后也不能相距太远——由她带头,朝前方继续前进。

她似乎想带我们到什么地方去。

路上,老谢再次提出了刚才我俩探讨过的问题,他瓮声瓮气的问:“嗨,沈新,你认为这是在某处峡谷里吗?”

“跟你一样,我也想知道答案。”走在前面的沈新抬头看了看浓雾蒙蒙,白得发亮的天空,用同样古怪的声音回答道。

“大妹子,这地方不太正常,”我四周看看,也对她说,“这些植物和昆虫我从没见过。我相信你们肯定也没见过,是不是?”

“没错,你不用怀疑。这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与世隔绝?”

“对,这地方谁也没来过。咱们就是头一批到访者。”沈新转过头,露出长长的,像黑猩猩一样的吻部,“其实,我认为咱们仍在地下,并未到地面。这有些难以理解对吗?”她顿了顿,继续怪声怪气的说,“想过没有,怎么就从地下七百米,突然到了一个适宜生存的地方,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这里有独立的生态系统,有足够充裕的光照,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得很茂盛。这里还有大量以这些植物为生的昆虫。想过没有,这意味着什么?”

“这怎么想,完全不合理。”我说,“这里真不是某处峡谷?”

“老实跟你说,天坑周边一百公里的详细地形,我们都有测绘记录,可没发现这么深的沟谷。相信我,这是一块从未有人涉足的地方。”

既然她说得这么有把握,我就没再吱声了。这时,他们三个也不说话,只顾四处张望。大家保持沉默,跟着她,继续朝前走。

所以会认为这里是峡谷,是因为两侧光线较暗,而正前方较明亮。我猜测两边就是大山。我们一路尽量小心,不轻易触碰那些颜色鲜艳的植物,但有时也不可避免。有一次,沈新不得不用刀劈开一株挡在面前,如同圆桌的多肉,从那厚厚的,绿油油的叶肉里,顿时爬出许多白色蛹虫。原来,那叶子是被当做某种蛾类的卵房。等它们逃散得差不多了,她才迈开腿,一下子跨到前面去。因为不知会不会惹出什么麻烦,我们都很小心地踩着她的脚印过去。即便如此,我还是从鞋上抖掉了两三只幼虫。这些肉嘟嘟的家伙容易惊慌,见缝就钻。虽然穿着连体衣,但我怕它们从鞋缝里钻进去。

这地方非常潮湿,没走多久,鞋子外面就全湿了,还沾着暗红色的泥土和植物的汁液。幸亏鞋子是防水的。

再往前走,经过一段缓坡,地势逐渐降低,植物种类变得单纯起来,几乎全是茂密的带状单叶草。这里的草长得更矮,只有一尺多高,就像蓬松的草甸。在这样的草地上行走,虽然更方便,但脚下的泥土也变得更软。好几次,我的鞋子都陷进了稀泥里。我感觉咱们正朝一个洼地走去。

在这片浅草区,稀疏地生长着几棵乔木植物,每棵都是参天大树,比高处那些树生得还要高。那几课树的树冠特别庞大,就像一团乌云,与天空中黑压压的云雾连绵在一起,难分彼此。大树的树干也异常粗大,而且遒劲挺直,如同支撑起整个天幕的承重支柱。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树。这片草海没有鲜花,也少见那些翼展宽大的蛾,却有另一种奇怪的昆虫。当我们经过时,一群群墨绿色飞虫受到惊吓,突然间纷纷起

舞。跟小时候经常抓的蚂蚱不同,这种应该也属于直翅目的昆虫个体更大,但行动缓慢。它们成群起飞,一哄而起,飞到两米高处,就开始集体盘旋,就像卤菜摊子上用来赶苍蝇的电动卷条。在空中飞舞一阵,它们又在附近不远处成片落下,消失无踪。直到我们走近,这些受到打扰的小家伙又纷纷飞起,再次重复刚才的表演。

“老谢,你能不能回答我一个问题。”见沈新和两个小伙走远了些,我小声对老谢说,“告诉我,来这里之前,你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状况?”

“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

“那你说,现在咱们到这地方,你事先一点也不知道?”

“应该说是不知道的。”

“什么叫应该说?”

“你小点声,吓出两只大蛾子,差点扑我眼睛上。”老谢伸出手,在面前挥了挥,“老实说,来之前,我看过详细资料。不过,关于这地方的描述,却不是在资料上看见的。而是一本古书残卷。”

“残卷?”

“对,连书名都没有。”

“你在残卷上,看到过对这地方的描述?”

“不敢说是不是,反正很像。其实,那故事你我都听过,只是没信过。”

“什么故事?”

“桃花源的故事。”

“你是说《桃花源记》?”

“是的,不过,那个桃源故事里,可没有桃花。”

“怎么说的?”

“书上说,盖有桃源仙境,隐于大山之中,巨石之下,自有苍穹。境内四季如一,不寒不暑,其间异霞常照,飞瀑贯于天地,多有珍禽异鱼,居之可衣食无忧,免于灾祸。然非人人有其幸而临之,更非凡夫俗子久留之地。书中且称,那地方天地有九重,两两相连,逐级而叩,即登仙境。你说,像不像这地方。”

“你不觉得,跟这有点牵强?”

“不,不会。我觉得上面描绘的情形,跟这地方挺像。”

“照这么讲,我还听说,《淮南子》外篇有对‘九重天’的描述,据说是对内篇‘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的具体解释。岂不也跟这地方合得上?”

“又开始吹了吧?《淮南子》外篇早就散佚,你从哪儿去看。”

“莫非就你见过几本古卷?跟你说,我看过外篇手缮本,不过很遗憾,也是残卷,只有两页。关于九重天的描述,只听说,没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