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圣女娲(1 / 2)

重点:《女娲造人》与《女娲补天》。和前篇一样,能读的读原文即可,读不了的读译文即可,皆读可,不读跳过亦可。</P>

第二章 上圣女娲</P>

原文:</P>

灵各化其形,行走世间,随日月变化,皆有不同。</P>

或多目多耳,或多手多足,或巨大无比,或目不可视。</P>

又化生羽者,同飞于天;生鳞者,同游于水;生四肢者,同走于地。</P>

一时间,万物丛生,覆盖天地。</P>

又千万年,其化生者,于灵中亦得其道。</P>

杂相显乱,凶相毕生,害众生于天地间。</P>

上神除之,掌灵于道者,自此始也。</P>

上神征伐,欲夺其灵者,亦自此始也。</P>

但说灵出二神,名伏羲、女娲者。</P>

皆上身形人,下身形蛇。</P>

形蛇者,似双足而不能立,似有骨而软绵。</P>

形游灵物之间,不与他同。</P>

伏羲者,心性高强。法天地、道万象、制八卦、造文字,以显其道。</P>

上神同之。</P>

女娲者,心性生涩。几欲化形而不成,其灵未定,日受阴阳日月可变者足七十矣,数万年不成。</P>

一日,女娲行河畔,心念其道,手捏泥土,乃塑人形。</P>

再欲化之,不成。以灵气“度”之,人始动。</P>

女娲观之,再化,再不成,再塑人以观之,周而复始。</P>

众神见之喜,各显其力,以使“人”尽美。</P>

或增其视听,或强其言语,或使其开智,或使其繁育,尽其所能。</P>

再融五行于其中,使之各显其性。</P>

金者,心强而体健,然好伐征战。</P>

木者,性和而勤勉,然沉众者甚。</P>

水者,好流而喜谋,然自损不知。</P>

火者,果敢而好众,然暴躁专断。</P>

土者,厚重而渐进,然持守缓动。</P>

女娲观之愈喜,命之“人”,与之共生琼璧之下。</P>

又经年,上神战之不止,天地间灵气尽耗。</P>

神取灵璧化兵,女娲劝之,乃道:“此应为尊,奈何与子日取。”</P>

众神乃退。</P>

又取云中玉,女娲又阻,道:“此应为人王也。”</P>

众神怒,然伏羲得道,且退。</P>

经年,共工与颛顼战于天地。</P>

共工取灵不成,乃败。不受缚,撞于天柱“不周山”,崩。</P>

天柱一溃,他柱亦尽数崩裂。</P>

天河天石自孔而泻,</P>

大劫至。</P>

一时间,</P>

天河泄,水暴涨,淹九地十洼,几无可立;</P>

天石落,琼璧碎,击四分五裂,随水而走。</P>

女娲掩众人于高处,遣伏羲护璧,道:“此应为尊,当处之安泰。”</P>

伏羲允,乃与众神托巨璧于天,又至天上天,至与日平齐,然不复至。</P>

云失璧之力,无托天河之水,天河崩,所泄之处,山岭均没。</P>

女娲集崩玉,炼之以补天,使天河着处而泄。</P>

使玉补西天,将天河入西处,乃成西海;</P>

集玉补北天,将天河入北处,乃成北海;</P>

着玉补南天,将天河入南处,乃成南海;</P>

携玉补东天,将天河入东处,不得。</P>

残璧早尽,只余得云中玉三五,不足以补。</P>

遂将玉取下,道:“汝应化形归天,或为人王矣。”</P>

便以身化灵,补住东天,将天河入东处,乃成东海。</P>

天河入海七七四十九,方止,天地定。</P>

后曰,坠玉之处,或东海蓬莱也。</P>

译文:</P>

许多原本在混元期就存在的灵体,各自化出不同的人形,开始在世间行走,因为受日月的作用不同,所以外形也各不相同。</P>

有的有很多的眼睛或耳朵,有的有很多的手或脚,有的巨大无比,有的又小到几乎看不见。总之是各种各样,百态丛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