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千篇一律的谎言(1 / 2)

在明朝时期,驿站可分为三类——水马驿、急递铺、递运所。</P>

水马驿,代指水驿、马驿。</P>

水驿每隔一百里设一驿,马驿则每六十里设驿,刚好是骑马传递一日七十里的标准,能完美衔接下一个驿站。</P>

急递铺起源于宋朝。</P>

在宋时还不叫急递铺有个别样的名字叫“急脚递”。</P>

表示十分紧急,不可耽误。</P>

在宋亡后,金与元二则都中规中矩的沿袭了这一制度,并在元朝发扬光大,正式成为制度。</P>

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采用了元代急递铺的制度,并将其发扬光大。</P>

元时急递铺之间的距离尚不固定,“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设一铺”。</P>

而明代在洪武元年正月建国的时候就出台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P>

但因限于地形因素,实际操作中并非整齐划一,但多数是遵循此规定的。</P>

现在很多地方有一些地名叫八里铺、十里铺、十八里铺、三十里铺的,很多都是这种急递铺的遗存。</P>

递运所是明代首创,元朝时期,驿站里什么动物都有,十分杂烦。</P>

明朝时就把元代站赤中的牛、骡、驴、驼等几种站单独析出而设了一个递运所,专门来运东西,在每个城池都设有一处。</P>

德胜口堡往西四十里就是西马驿。</P>

西马驿是兵驿也是马驿。</P>

因所处位置地势平坦,水土丰茂,除了给来往官军提供食宿、供养外还兼顾为东边的马场提供人员往来,转运马匹等服务。</P>

赵大柱就是其中赶马的驿夫。</P>

齐风走在前面,一句话不说。赵大柱或是觉得不好意思,见齐风没骑马自己也没好意思骑,牵着马缰绳跟齐风并排走着。</P>

“你这么年轻,为什么要做夜不收?”</P>

应该是觉得一直不说话闷着也不是办法,赵大柱主动试探开口。</P>

“这和我年轻有什么关系?”</P>

齐风说着话往前走,言语平平,“总得有人去做。”</P>

“说得对。不过你真的很厉害。”赵大柱夸奖道:“这还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有人只用三矢就射杀了三名鞑靼。”</P>

“果然老驿夫说得没错,你们夜不收各个身怀绝技。”</P>

面对赵大柱的夸耀,齐风并没有理会,长年的塞外生活早已让他学会了隐藏心中的想法跟面部的表情。</P>

见齐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波动,赵大柱收了笑容,继而道:“实不相瞒,少年时候我也有远大志向,可最后终是败给了现实,长大了才想得明白,既然是奴仆就是一辈子该是奴仆,别妄想飞上枝头变凤凰了。”</P>

“人啊,一辈子就该要活的透彻,不然到老了可要后悔。”</P>

赵大柱嘿嘿笑着,撅着眼睛看着天空的明月。</P>

“实际上你跟着我很危险,因为我会杀了你。”</P>

齐风没有听进赵大柱的话,语气对着后者淡淡的道。</P>

听着前者不着边际的话,赵大柱一脸奇怪,“你为何要杀我?咱们怎么说都算是同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