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队伍以滚雪球一般的速度迅速壮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了延州三分之二的土地,接着在邰霄的号召下,所有起义军同时向延州首府延城进发,势要把祸国殃民的李清杀死。
这时的起义军号称百万大军,其中真正能战的军队达到二十万。又因为起义军上应天时,下顺民意,各地民众云集响应,赢粮景从。一时间,起义军兵jīng粮足,此时的起义军已经到了起义以来最强的时刻。
只是随着起义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起义军的构架和xìng质开始慢慢改变,在不如最初的纯粹。
首倡起义的邰霄战已经不能控制所有的起义军,虽然他还是名义上的起义军首领,但除了秉义城起家和以之为班底发展起来的队伍之外,其他方向的起义军他只能名义上进行指挥,他们都已有了各自的首领。
这些领袖良莠不齐,结果就衍生出了不同的起义军。
一些起义军领袖和邰霄一样因生活、义愤、理想等原因而举义,他们都想要用武力打出一个他们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因为彼此经历、思想上的相近,他们和邰霄的相处还算愉快,因此在大方向上能为邰霄所控制。
一些起义军领袖则来自江湖大派,强大的武力保证了他们不受官府的欺压,所以他们的起义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对于什么太平盛世他们是不在意的,只是想要浑水摸鱼而已。
他们和邰霄若即若离,邰霄不能控制他们,他们也不排斥邰霄。在利益诉求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双方还能展开有限的合作。
一些起义军领袖则来自绿林,他们的手下基本上也是他们在绿林称雄时候的班底。如今起义大旗举起,这些绿林好汉也就成为了义军。因此,这些起义军的纪律实在实在算不上好,对延州造成最大破坏的就是他们。因为,他们的起义大部分都是为了乘火打劫,好好地爽一把。
毫无疑问,这些起义军邰霄是看不上眼的。只是这些起义军出身绿林,战斗经验极其丰富,邰霄并没有把握收编他们,因此除了最初鹤山伏击双方合作之外,其他时候双方互不相干。
还有一些则是世家大族所控制军队,他们又和以上起义军有着巨大区别。他们虽然也号称起义,但他们就是为了争夺延州的控制权。对于永不满足的世家大族来,延州就该是他们的延州,邰霄这样的家门休想染指他们的“后花园”。
所以,这些世家大族控制的“起义军”和邰霄的起义军完全是两回事,两者自然也尿不到一个壶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不管这些起义军的xìng质是怎样的,心里又有什么想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打下延州首府延城。
只有打下延城,官府在延州的统治才算是真正失败,而他们也才真正拥有了坚固的根基,才能彻底发展起来。
否则,他们只能算是规模庞大的流寇,根本成不了气候。时间一久,就会被官府剿灭。
于是在起义不到半月,各路起义军就齐聚延城,把延城团团围住。
这个时候,晋国上下无数人正在看着延州的大规模起义,大部分的人脸上都显得忧虑,可心中却打着各自的算盘,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担心。
延州虽是边境,和开元国接壤,但因为晋国和开元国关系极好,双方数百年为发生战争,因此延州虽有驻军,但已经彻底懈怠。
再加上延州军政上下贪腐成风,驻军的军费从未如实发放,拖欠是常有的事情,这更让驻军士气低落,军心全无,战力之底下可想而知。
而这也是邰霄的伏击会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正因为延州的起义相对容易,所以起义军并没有真正经过血与火的考验。顺风仗还好,一旦战局进入僵持或者不利,起义军就会陷入困境。
正是看到这,晋国有权有势之人才如此淡定。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jīng兵强将,这场起义很容易就能扑灭。
现在的问题是,由谁去扑灭这场必然发生的起义。
由谁去扑灭起义,延州的利益就会归于谁,这是非常肯定的事。而且他们都有把握,一旦利益归于谁,那就会永远归于谁,其他人再也别想抢走。
像桑弘那样评定了昙州大乱,还让昙州实现大治,最后却把成熟的果实拱手让人的,那是彻彻底底的蠢货,绝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
为了整整一个大州的利益,晋国朝堂上下吵成了一片,在争执不下到底由谁平叛的情况下,延州局势继续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