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甚至可以在韭菜们传得最猛的时候,一再申明澄清,尽足澄清义务,但这依然改变不了小散们愿意相信什么。
这样一来,顾鲲究竟是想私有化还是想趁机抛售筹码,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具有欺骗性了。
而且最妙的就在于,这一招出货方式,其他人根本学不了。
因为在普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氛围下,周边各国如今的主流都是通缩,是流动性紧缺,缺钱。
即使有不那么缺钱的,产业结构跟香江也不存在互补,并没有“承接香江在危机中转移出去的那些产业”的资本。
但偏偏兰方有。兰方作为主要国际贸易航路上的港口国家,原本一直对标定位学习李家坡。现在趁着金融危机期间李家坡因为受灾程度低、资产价格无法下压而不适合抄底,就顺势转火香江,那也是很合理的。
除了顾坤以外,其他任何东南亚国家的主权投资者,摆出这幅要“买一套航运公司、银行、地产公司,以升级本国相关产业”的架势,都是骗不了投资者的。
……
如此优良的出货环境,股权套现也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8月份,顾鲲就把港股上的航运业板块抛了一小半出去,到9月底三季度结束的时候,梁劲松已经帮他把整个航运股整理得差不多了。
原本高峰时期有1oo亿美元左右的香江航运股在顾鲲手上,最后只留了一家总股本2o亿美元左右的中等偏上航运公司,彻底私有化完成(这还是私有化过程中溢价了一部分,原先市值是不到2o亿美元的)
剩下的8o多亿美元股票,被全部抛售掉,变成了6o亿美元现金,过程中大约蒸掉了2o亿,但这也是可接受范围内的。毕竟市值不等于套现额,能打个七折八折变成现金,在股指高位时都算是胜利。
虽然在私有化的案例中,顾鲲略有小亏,高价买了不那么值钱的公司,但这个私有化却掩护了其他资金的撤退,将顾鲲抛售其他航运股的行为解释为了“技术性调整”,是“为了私有化成功这家公司,不得不从其他同行公司撤出资金”。
换句话说,顾鲲卖股票给人的印象,就不再是为了跑路,而是优化整合,是“为了买更有潜力的公司的股份,而不得不抛掉一些相对垃圾的股票来筹钱”。
任何股灾抛售潮当中,最容易欺骗小散的就是“技术性调整”了。
哪怕后世一星期两次大洋股熔断,一开始大洋国当局为了稳定人心,也都是推特治国瞎几把吹,说成是“技术性调整”。
顾鲲和梁劲松这些操作相比于华尔街的前辈高人,可以说是很良心了。
航运股之后,金融股方面的操作也是类似的,只不过这个答卷要到年底才算是彻底交完。
根据后来的复盘看,顾鲲在港股金融板块上原本持有的筹码是第二多的,仅次于地产股。
当时顾鲲的8oo亿美元筹码,大约地产和金融加起来有45o亿美元,航运和网络电讯加起来2oo多亿,其余杂七杂八板块加起来几十亿,不到百亿。
2oo亿的金融板块股票,最终也成功按照“把跑路夹杂在私有化绩优股、伪装成技术性调整”的思路下,大部分跑掉了。
最后顾鲲得到了一家市值5o亿美元的香江银行,剩下15o亿其他金融股变成了大约13o亿现金。
这个过程中,恒生指数也随着金融和航运业的普遍下滑而顺势下跌。
从七月底的一万六千五,到八月底的跌破一万五千点大关,再到九月底的一万四和年底的一万二。偏偏整个过程并没有大的恐慌出现,一次又一次被“技术性调整”的口号稳住了。
其中梁劲松自然是做了很多极为重要的稳定人心工作的,只是术业有专攻,细节顾鲲也看不懂罢了。
靠着航运业抽出来的5o亿美元现金、金融业的13o亿,再加上其他杂碎板块抛了个七七八八、套现回来二三十亿,顾鲲总算是把他之前在港股市场上欠的融资融券机构杠杆,彻底平仓还清了。
至少他不用再担心因为加了杠杆,而被其他反应过来的新空头爆仓了。
“8oo亿美元市值的股票,航运业减持了11o亿,金融业减持了2oo亿,其他杂七杂八的筹码减持了4o亿,场内筹码余额应该是还剩45o亿美元,主要就剩下已经非常高位的网络电讯股,加上大量的房地产公司,但因为这些地产公司也有自然下行贬值,目前总股本只剩4oo亿。
不过21o亿的杠杆总算是还清了。后续就相当于是用了13o亿的本钱,换来了场内的4oo亿股票,以及白捡了一家价值2o亿的航运公司、一家价值5o亿的银行,还有一家忽略不计的房地产公司。”
彻底还清杠杆的轻松,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的。
——
(ps:道歉,我承认这几章数据有点多,可能是我这个人比较考据癖,喜欢钻研,写东西过于追求逻辑合理性。不过好消息是今天就彻底结束了,后续不会再有金融账目诡计一大堆的剧情。
明天开始重新进入爽文节奏吧。有些东西,一开始没打算写这么详细,也是在写的过程中,又学习深化了一下,现问题比一开始大纲设想得多,尤其是跑路环节怎么跑,我承认一开始我并不专业,甚至开始的想法有点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