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魏国公更不会容忍!(2 / 2)

\"什么?大哥你要——\"</P>

\"快去!\"</P>

寿春公主瞪大眼睛,愣愣地看着大哥,不明白身为太子的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请求。然而看到朱标严肃的表情,她只能勉强点头,悄无声息地溜出了藏书阁。</P>

片刻后,寿春公主捧着一套青色的六品官服跑进来,一边帮太子大哥换衣服,一边满腹牢骚:</P>

\"大哥,你何必要穿这套六品官的官服?想让那个窦某说实话,直接下令不就行了?\"</P>

朱标面色一沉,低声训斥:</P>

\"荒唐!历来名士,君选臣,臣亦选君。</P>

昔日昭烈皇帝三顾茅庐成就霸业,今日英才,理应以礼相待。\"</P>

说完,穿上青色的六品官袍,朱标整理了头上的乌纱帽,随手拿起一本厚重的书籍,绕过书架走向窦澈。</P>

走近后,朱标听见窦澈正边嚼着饼边含糊不清地慷慨陈词:</P>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的身份一旦定型,再无其他可能,社会的动荡与毁灭便已悄然酝酿。\"</P>

闻言,朱标不再掩饰,大步走过书架,朝二人走去。</P>

窦澈和张老道见有陌生的年轻官员靠近,立刻停止交谈,起身警惕地注视来人。窦澈甚至握紧了手中的筷子,戒备地看着朱标,生怕刚才的话被朱标听见了什么。</P>

感受到二人的排斥与警惕,朱标呵呵一笑,站在几步之外,向二人拱手行礼:</P>

\"二位请了。\"</P>

\"在下太子府府丞朱然,闻两位大人高谈阔论,心生敬仰,特来拜访。\"</P>

\"还请二位原谅冒昧。</P>

见朱标态度谦恭,窦澈和张老道脸上的戒备逐渐消退。两人交换了个眼神,窦澈领会,脸上绽开笑容,上前几步,亲切地握住朱标的手臂:</P>

\"哈哈,朱大人过谦了,我们只是闲聊罢了。妄议国事,倒让朱大人见笑了。\"</P>

\"在下失言,请朱兄海涵。\"</P>

一边介绍自己和张老道,窦澈一边观察朱标神色。对于他们刚才的政论,窦澈其实并不介意。他和张老道并非正规官员。</P>

但他们的言论若是传到朱元璋耳中,老朱也只会一笑置之。现在关键是确认朱标是否听到了他们想要逃离金陵的计划。</P>

窦澈的谨慎试探并未逃过朱标的眼睛,这正合他意。朱标微笑,主动拉住窦澈的手臂来到原位坐下,挥手说道:</P>

\"实不相瞒,窦兄之言,在下深以为然!\"</P>

\"如今朝廷弥漫着前朝风气,实乃祸端!\"</P>

\"长此以往,大明之乱不远矣。\"</P>

听朱标这样说,窦澈和张老道的神情明显缓和。现在他们都是对大明现状不满的人,同舟共济,谁也不会去告发谁。</P>

短暂寒暄后,朱标趁热打铁问道:</P>

\"窦兄,你刚才提到的户籍制度,在下有些疑问。\"</P>

\"现在大明的户籍并未禁止工匠、军人参加科举,为何你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P>

\"只要家中有人立志科举,依然可以读书入仕,岂会受户籍影响?\"</P>

朱标问完,窦澈和张老道相视一笑。朱标不明所以,正欲追问,窦澈笑着反问:</P>

\"朱兄家境一定不错吧?\"</P>

朱标尴尬地摸了摸额头:</P>

\"呃……是,父亲当年虽吃过苦,但我出生后家境已有改善。\"</P>

窦澈点头笑道:\"这就对了,朱兄家境富裕,自然不了解百姓的困苦。\"</P>

\"朱兄啊,读书科举并非说说而已。\"</P>

\"拿最常见的军户为例,朱兄觉得我大明士兵每月的军饷如何?\"</P>

\"足够养活一家五口,甚至比一些大明官员的收入还要高!\"</P>

朱标斩钉截铁地回答,如今的大明尚未陷入晚明军备废弛的颓势,称其为虎狼之师也不为过。</P>

窦澈点头,接着说:</P>

\"既然朱兄了解得如此清楚,自然明白我大明的军户制度,每户必须提供一名成年男子参军,其余子女可自由就业,对吧?\"</P>

\"正是如此,但即使如此,军士们在军营生活,把军饷寄回家,怎么就不能供一个读书人呢?\"</P>

\"哈哈——哈哈哈——\"</P>

朱标一问,张老道顿时笑趴在地。窦澈无奈地看着抽搐憋笑的张老道,又看了看脸色铁青的朱标,摇头笑道:</P>

\"你说的是理想状态,也是朝堂上许多大臣的想法,但政策实施起来,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P>

窦澈脸色一正,看着朱标继续说:</P>

\"如今大明四面征战,谁也无法保证下次领军饷时人在何处,对吧?\"</P>

\"对。\"</P>

朱标下意识地点点头。窦澈则连珠炮般继续道:</P>

\"既然不知身处何方,也就无法找固定人帮忙运送军饷,到时候天南地北,寄回家的军饷能毫无损耗吗?\"</P>

\"更何况大明四处烽火,假设一个军户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在前线,政策规定家中必须留人随时准备替代可能阵亡的儿子入伍。\"</P>

\"那么,这位军户的继承人是否需要训练?怎能允许一个未经磨砺,毫无战斗经验的年轻人在战场上白白送命呢?\"</P>

\"一旦战祸降临,地方官员可不会关心你的儿子是否受过军事训练,那时,哪个父亲忍心让孩子就这样奔赴前线,自寻死路?\"</P>

\"我大明非府兵制,没有分田给兵的规矩。就算他们有十数亩薄田,还得供应至少一个儿子习武杀敌,怎能再承受得起一个只会书卷,不擅劳作的读书人的负担?\"</P>

看着朱标因这番话而愣在原地,窦澈拿起一旁已冷却的茶水,缓缓补充道:</P>

\"这还是在军队清廉,道路畅通的理想状况下。\"</P>

\"谁能保证士兵的军饷能如实发放,谁又能确保他们的粮饷每月都能送到亲人手中,哪怕只有八成?\"</P>

\"榨取士兵,这并非前朝独有的恶行。\"</P>

\"绝不可能!\"朱标猛然起身,大声反驳。</P>

\"我大明的将士们都视死如归,无人敢贪污士兵的血汗钱!\"</P>

\"蓝玉不会同意,魏国公更不会容忍!\"</P>

窦澈和张老道交换了一个眼神,宽慰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语气温和地说:</P>

\"当然,我之前也说过,目前的户籍制度是相对合理的。\"</P>

\"但并非每一代将领都如蓝玉和徐大将军一般,一心为国。\"</P>

\"你无法保证,我大明的将军们世世代代都能不顾一切,全心全意对待部下吧?\"</P>

朱标的脸色沉如墨石。他清楚窦澈说的是事实。</P>

王朝兴盛后总会走向衰败,伴随着的便是政治腐败,军队腐朽。</P>

如果未来真的出现窦澈描述的情况,士兵的军饷被严重克扣。</P>

而家中却不得不随时准备送另一个儿子去前线赴死,却无法再供给一个读书人,那时,这些走投无路的军户会做出何等可怕的事?</P>

然而,朝廷上下对朱元璋的户籍制度赞不绝口,连他自己都觉得这制度近乎完美。</P>

却未曾深思,这严格的户籍制度背后,潜藏着足以颠覆大明王朝的巨大隐患。</P>

意识到这一点,朱标顿感全身冰冷,下意识摇头,不愿再想下去。</P>

回过神,见窦澈和张老道仍在那儿交谈,朱标眼中闪过一丝希望。</P>

对了,眼前还有一位博古通今、目光犀利的贤者!</P>

朱标深信,窦澈既然能在繁华盛世中洞察潜在危机,必定有解决之道。</P>

正当他向前一步,急切想询问解决办法,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P>

他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小太监已匆匆来到面前,高声道:</P>

\"窦先生,今天给皇后治疗的时间到了。\"</P>

\"好的,我们走吧。\"窦澈点头,对朱标说:\"今日与朱兄相谈甚欢,若有空再向朱兄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