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研究员说着将手指向利簋:“这件利簋本身不大,也不重,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也就是接近十六斤。”
“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是一种新的器型。”无研究员说道:“这也就是许慎和郑玄所言的簋不同的原因,本来是簋簠两种礼器,因为都是用来盛放粮食的,所以常常摆放到一起,到了周初干脆合铸成一体,”
“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的国宝,是因为其上铸造的三十三字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故而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檀公簋’。”
虽然说金文和甲骨文产生的年代不同,甲骨文出现在商代,而金文出现于商周,两者的载体也有别,但都同出于一套结字体系——大篆。
但是商人和周人的书写规范各有增删,两者之间很多字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即便是精通甲骨文的周至,也认不全这件器物上的所有金文。
好在器物边上还有一张纸笺,上面除了拓印的铭文,还在旁边用楷书写了对照的文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个檀公是谁?”坂本五郎主攻方向是瓷器,对于青铜器和商周历史不算十分了解。
“公亶父,姬姓,名亶,又称周太王。”新田曾经主要收藏青铜器,对这些就了解得多:“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对,他是后稷的十二代孙,历史上认为其是承后稷、公刘之伟业,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着名贤王。”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里的这首《緜》,讲述的就是檀公带领周人从沮漆二水迁徙到岐下,繁衍生息,走向兴旺的史诗。”
“肘子的积淀好丰富。”吴研究员赞道:“你要是来研究金文肯定事半功倍,不断地能够在铭文当中找出相应史实,应该是一种惊喜吧?”
“这件器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里边提到了两个时间,‘甲子’和‘辛未’。”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周至读着铭文:“文意倒是不难解,武王在甲子日的早上征商,克昏就是临近黄昏,夙是月亮出来的时候,有商即打下了商都。辛未,就是八天以后,王在阑师,是武王在阑这个地方集结部队,赐给这名叫利的副统帅吉金,用来制作祭祀祖先檀公的礼器。”
“不过这里边的‘岁鼎’二字,又该如何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