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他就是看两人不顺眼。</P>
特别是之前李凌峰还因为李仕仁和他们老生里的金宝哥斗过,最后害金宝哥都被周夫子劝退了。</P>
不由在心中咬牙切齿。</P>
杜江想什么李凌峰自然不知,只是听蔡进这么说,哪里还不明白他是在为自己出头?</P>
不由感慨蔡进生了一颗七窍心。</P>
男人之间的情谊不是嘴上说出来的,李凌峰铭记于心。</P>
这个小插曲就这么过去了。</P>
两人站在原地等其他三人,没过多久,董明义、李仕仁和吕为安就登记完一起走了过来。</P>
三人对刚才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董明义走在最前,他们队伍的记名先生核对得仔细了些,这才来晚了。</P>
“蔡兄,李兄。”走在前面董明义开口唤到。</P>
五人集合,并肩前行,互相告知了自己的考场所在。</P>
县衙共设了三个考棚,李凌峰和吕为安分去了东南考棚,蔡进和李仕仁则在正南,只董明义一人去了西南考棚。</P>
五人相互道别,就分道扬镳了。</P>
李凌峰和吕为安一心赶路,全程并无交谈。</P>
离了县衙,两人顺着云水镇内的玉水河一路向东南而行。</P>
玉水河边种了许多垂柳,如今正得春意,生机勃发的迎风轻摆。早雾已退散,青石小路上人人沐浴晨曦,如画卷上的场景,朴实又温馨。</P>
考棚设在离东市不远处的一个开阔的场地,看起来已有年头,外面虽然普普通通,却是严格按照规定而设的。</P>
考棚四周围了一圈栅栏,共设两个板门,板门是样式简单的一种不通透的实木门。</P>
因为民间对读书人考科举的重视,所以一般把考场的门又称为“龙门”或“禹门”,有“鲤鱼跃龙门”之意。</P>
考棚里的照壁后,是一个宽大的院子,院子的四周,就是学子的考场。</P>
考场是用一块块规整的青砖砌成,棚顶上屋脊青瓦俨然,考棚单人一舍,厚厚的墙壁将每个号舍隔开,主要用于提防考生作弊。</P>
李凌峰和吕为安就近走了右边的板门,门口的胥吏两人一组,正在检查学生的竹条和随身包袱。</P>
胥吏检查得很仔细,也很认真。</P>
大夏朝考场纪律的严明,就算用“诃察严细,如防盗贼”来形容也不为过。</P>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除了对参考学子所带的干粮、席子和笔墨纸砚等进行严查外,还要对其进行搜检,一旦发现携带违禁物品,就会被搜检的胥吏毫不留情的驱逐。</P>
大家都是来参加县考的,早就准备充足了,暂时也无人犯忌,事实上,在如此严苛的搜查下,很少有人有胆子夹带私货。</P>
但少并非没有,为了排除作弊的可能,搜查对于考场是必不可少的。</P>
轮到李凌峰时,胥吏显然没想到这般年幼的少年会来参考,在对照写在竹条上李凌峰的特征时比别人更仔细了些。</P>
“面带憨笑,身量矮小,年幼且左耳下侧有一粒红痣。”</P>
说到这个特征,李凌峰也挺无语的。</P>
胥吏仔细对照后,并没有什么不妥,继续对李凌峰进行了搜检,从头发丝到脚上的皂靴,全身上下摸了个遍。</P>
“……”</P>
一个心理成熟的男人被另一个男人摸遍全身,其中的心酸你真的不会理解。</P>
“行了,你进去吧。”等搜检完毕后,一旁检查行李的另一个胥吏也检查合格了,挥了挥手就让李凌峰进去。</P>
李凌峰对着胥吏微微颔首。</P>
跨入板门,绕过照壁后,就进了考棚内的大院中,里面已经有考生在等待了。</P>
院中有类似于考官的人手持名册,正在复核考生的信息。</P>
考官会根据手中各个举人递上来的名册点名,点到名字的人上前出示竹条核验后还须说出是何人作保,与考官册子上所记录的一般无二后,小吏便会带领其去所对应的号舍等待考试开始。</P>
“吴家老坡吴少鑫,由禀生吴志华作保!”一位考生在复核完后,高声喊道。</P>
考官确认后点点头,一旁的小吏就将人带去了旁边给其分配的号舍。</P>
专人专号。</P>
直到考官念到李凌峰的名字时,吕为安也早已进来,对着吕为安颔首示意后,李凌峰走出队伍复核完毕后,高声答自己由禀生何寰作保后,也被小吏引进了自己的号舍。</P>
号舍除了一扇小木门外,还有一扇靠门的小窗用以照亮,但被封死了。</P>
舍内逼仄,除了简单的桌案和油灯外,并无他物,而且因为长时间没人整理,还堆积了不少的灰尘。</P>
这是考试的预热活动?</P>
李凌峰虽然知道在中国古代也确实存在因为号舍年久失修,长时间无人打扫而导致考生在考试前还要打扫卫生的。</P>
没想到,大夏朝也这样。</P>
“……”</P>
干的漂亮。</P>
李凌峰虽无语,但还是把包袱暂时找了一处积灰较少的地方安置好,从背包里取出了一块粗布巾,开始擦拭起来。</P>
“我是勤劳的小蜜蜂呀,咿呀咿呀哟,我先擦桌子后扫地呀,咿呀咿呀哟……”</P>
他可不想呆在全是灰的号舍里应试,而且总不能就这么把试卷放在灰扑扑的桌案上吧?</P>
只能打扫卫生了。</P>
李凌峰这边干得正起劲儿呢,突然关着的号舍门从外面打开。</P>
刚刚领李凌峰进来的小吏站在门口,面色复杂的看了眼前的“小蜜蜂”一眼:</P>
“这位考生,考场内禁止唱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