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慕容顺一路坎坷(2 / 2)

在慕容贺兰出发两天后,不甘心的慕容顺在繁杂的两国公文中找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立刻在第三天国政会议上说了出来。

那就是除了慕容贺兰带走的吐谷浑照会国书外,大唐递交而来的国书竟然没带走。

慕容顺发现,现在的大唐特别注重两国外交规矩流程,也就是合理性,所以他们吐谷浑需要在大唐递交的照函上签字印章,这就表示他们吐谷浑收到了大唐的国书消息。

若是要与大唐交谈,还需要拿着签好的照函返回大唐进行一套流程闭环。

这是为了国家间外交的谨慎性和法理性。

尤其是下位国要注意,因为很大可能性上有可能,上位国会利用一些外交漏洞发难下位国。

一旦慕容贺兰在大唐外交不顺,那么大唐有可能利用这个漏洞对吐谷浑进行大义压制,那么吐谷浑就会陷入弱势地位,很多事情上就难以展开拳脚。

而这一点,偏安一隅的吐谷浑没有认识到,甚至他们觉得这不重要,无所谓。

可对于慕容顺此刻很重要,他舌战群臣,背水一战,让吐谷浑高层认识到,此次两个邦交,需要流程法理严丝合缝。

事并不大,但意义重大,最终吐谷浑高层决定立马完善外交流程,并立马将照函送至使团。

那谁去送呢?

慕容顺又开始了自己的操作,简明扼要,说明此次两个交流的重要性,需要一个压阵的人,而他这位无钱无势的闲散王爷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他的优势又很大,他认识李世民,对大唐朝廷很熟悉。

当然,太子慕容融还是一如既往的反对。

但慕容顺这一次准备充分,他用尽全力,让他自己成为这一次使团的参议使,姿态很低,权力很低,可做吉祥物,且愿意让慕容伏允写下圣旨确定。

最终,慕容顺成功了。

他下午便立刻带着监督他的三个人出发。

离开国都,慕容顺意气风发,他只感觉终于逃离牢笼,天高任鸟飞。

一个下午他速度很慢,而后晚上跟三人开会,认为慕容贺兰使团离开两天,追上他们需要走小路,三人也觉得有道理。

然后几天后,他们依旧没有遇到慕容贺兰的使团。

因为慕容顺早就知道,以他们的脚力,慕容贺兰追上他们,需要至少两天。

于是慕容顺又说,他们不能一直等,毕竟照函不容有失,还不如直接去大唐更加安全。

飞奔到大唐,等了一天,慕容顺又说,在使团主力到达前,若是他们能够提前铺好路,那么对于吐谷浑更好。

于是他们一路到了长安。

然后慕容顺比慕容贺兰提前二十天见到了李世民,要求进行政治庇护。

而那三个人则是被秘密软禁起来,直到今日慕容贺兰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