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筛选下乡地点(1 / 2)

说是看着安排,李姑母也没直接做主。</P>

她等叶容蓁落座,直接摊开资料,对照着把情况解释的很清楚。</P>

“现在插场知青的安置费比插队知青的高,也能领工资,身边多是年轻人,只是劳动任务也重,不怎么缺卫生员,容蓁有觉悟,可以去更缺卫生员的地方插队。”</P>

李姑母看容蓁没有异议,把插场相关的资料放一边,开始讲下面的。</P>

“老区是大多数知青向往的地方,革命精神高涨,咱们这边再往南,粮食一年两熟,不用担心饿肚子,西南知青主要负责橡胶这种经济作物,工分比较值钱。”</P>

“南部沿海呢?”李卫红好奇询问:“那边比较温暖,可能适合养身体。”</P>

“那边是暖和,只是闽省的情况你清楚,海军比较多,不适合柔弱的小姑娘,”李姑母喝了口侄女冲的红糖水,甜滋滋的,异常欣慰。</P>

高兴之下,李姑母做事更妥帖了。</P>

她取出南部沿海的资料,给人看了看自己写的备注:“粤省更不行,那边离香江、澳城近,能通一些消息,搞得人没心思建设,一门心思练游泳,等到晚上,成群结队的人偷着游过去,可惜大部分都留在了水里。”</P>

李卫红倒抽一口凉气:“都这样了他们还要跑?”</P>

李姑母有些唏嘘,“谁说不是呢,咱们容蓁不适合去那里养身体。”</P>

她没往细处说,不是怕容蓁偷渡,而是有些话不适合小姑娘听,那些人里,有的连家都不要了,怎么会讲道德?</P>

叶容蓁轻抚胸口,敬佩地看着她,“要不是您说,我还不知道有这么多道道呢。”</P>

李姑母得意挑眉,拍了拍手中的资料,“嗨呀,主要是提前准备过。”</P>

“等等,”李卫红打断她的话,凑过去看着那份资料,“姑母,你还没说这儿呢,听说东北比较抢手。”</P>

这个年代的东北是国家重工业基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比较高,而开垦北大荒,将其变成北大仓,是无数复员官兵、知青的奋斗目标。</P>

“那边的粮食一年一熟,不过地广人稀,也能吃饱饭,”李姑母有些犹豫:“那边的冬天又冷又长,不适合养身体。”</P>

“适合啊,”李卫红当即拍掌:“怎么不适合,容蓁有生活费,会医术,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冬天时间长,不用上工,能休息好几个月。”</P>

她越说越兴奋,拍掌道:“再没比这里更适合的地方了!”</P>

听她这么一说,李姑母也觉得合适,只是:“冬天时间长不代表不用上工,开荒、修渠、挖水库,样样都是活。”</P>

“李姑母,咱这儿都是自己人,您有什么建议就直说,”叶容蓁苦笑:“我这没出过杭市,也没人商量,能从您这儿得到建议已经是运气好了。”</P>

可不就是运气好,街道办里哪个人会讲的这么详细?</P>

李姑母心中得意,清了清嗓子:“现在去插队,不管是东南西北哪个地方,都要从年初干到年尾。”</P>

“你也别怕,去东北插队好的一点是,粮食一年一熟,必须参加劳动的时间就那几个月,那边地广人稀,知青去那里不会占用队员的粮食,和大队的关系没那么紧张。”</P>

李姑母见容蓁乖巧又认真,越说越兴奋,横向分析,竖向对比,把她所知道的东北三省近期的知青安置点的优劣之处说了个遍。</P>

她很有天赋,说起话来眉飞色舞,谈到激动之处,忍不住挥舞胳膊,提起那些意外,又会精神萎靡,连连叹息,带得李卫红跟着擦眼泪。</P>

叶容蓁作为当事人,早已退居二线,记录信息之余,帮忙端茶倒水,递糖送纸,时不时再说几句话。</P>

──“真的吗?”</P>

──“太可怕了!”</P>

──“您懂得真多!”</P>

──“我听您的!”</P>

然后用真诚感激的小眼神儿看向李姑母和李卫红,让两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