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采和。</P>
赤脚大仙的转世身。</P>
赤脚大仙在天庭之中,就算得上是特立独行的一位大仙,虽然他看起来不合群,但人缘却是相当的好.三界之中的各路仙佛,同他的关系都十分亲善。</P>
即便是当年大圣上了天,赤脚大仙也并没有因为他是“猴儿”,就对他等闲视之.反而是真心相交。</P>
也正是赤脚大仙与大圣交情不浅,故而当年蟠桃会时,他就成了首个“受诓人”.一来是他光明正大,二来也是他对大圣没有防备,便信了他的鬼话——,竟然当真没有去瑶池赴会,而是听了大圣之言,拨转祥云,就径往通明殿去了。</P>
路上遇见了神仙们,还主动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P>
可以说,当年大圣能够大闹蟠桃会,赤脚大仙也是出了一份力的。</P>
此事大圣也一直记在心里,让他很是过意不去当年师父开宗时,他还亲自上门去请赤脚大仙,当面道歉才算是揭过此节。</P>
同太白金星与东华帝君转世富贵之家不同,赤脚大仙出生之后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后来是被一个道观的老道收养。</P>
老道病逝之后,蓝采和便出了道庙,行走人间。</P>
明明是个男儿身,却总是喜欢穿女装.别的乞丐行乞是用一只破碗乞讨,怎么可怜怎么来。</P>
蓝采和就不同,他是提着一个花篮,口中和歌而唱,说是乞儿,倒不如说是“卖艺”的。</P>
天性乐观的蓝采和,所过之处,总是会给百姓们带来欢声笑语.大家听他唱曲而开怀,那自那就是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P>
蓝采和除了唱曲呢,他也还算是半个说书人.至于说为什么是半个说书人,其实也是因为他讲的故事都是从别的说书人口中听来的,有些故事听得不齐全,便自己来编撰。</P>
为此,还惹出过不小的风波</P>
当说书人们将这胡言乱语的小子逮住的时候,见他却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便也没有跟他一般见识.但还是警告过他,书可以说,但不能乱说、胡说。</P>
并且准允他免费听书,不过要等记的齐全了,才准允他继续说书。</P>
蓝采和是个随性之人,原本他是受不得这等约束的,但毕竟是说书人们的好意他便坚持了几日,而后就逃之夭夭。</P>
从此也不说书了,而是唱书。</P>
也不知从哪儿寻来了一个三尺多长的大拍唱板,一边儿打着节奏,一边儿放声而歌。</P>
有时候借酒带醉,似狂非狂.也算是人间一道别样景色。</P>
这一日。</P>
蓝采和穿一身破烂的蓝衣裳,系着一条三寸多宽的木腰带,一脚穿靴子,一脚赤行.引得路上行人纷纷观瞧。</P>
也是他出了长安,去到了外乡,这边人的显然不知道蓝采和的行事风格,明明是大夏天,却见他穿着一身棉衣服怎能不觉着奇怪?</P>
有些人已经在交头接耳,且指指点点了。</P>
不过蓝采和丝毫不放在心上,他向来都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人活在世,还是自己快乐最重要。不得不说,在心态这方面,蓝采和是继承了赤脚大仙的特性的。</P>
原本是在长安活动的蓝采和,在刚过了年关之后,便开始四处游历.此番正是一路来到了大野泽。</P>
大野泽,亦名巨野泽、钜野泽、广野泽,乃是南洲上古九泽之一,更是炎帝部落发祥地之一。</P>
早在上古时期,大野泽为古济水所汇,济水中流在此通过。</P>
又西通雷泽;西南纳济水连通菏泽;东北出济水,再东北经济南流入海;东南出黄水入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P>
水运之便,水产丰富,自古是先民生存争夺之地。</P>
只是到了如今,因为黄河淤垫与多次改道的缘故.大野泽正在与梁山泊融为一体,或许都用不了多久,这一处上古炎黄文明的发祥地,就将会永久的从南洲消失。</P>
所谓沧海桑田,或许正是如此。</P>
蓝采和这一次之所以要这里,是听闻此地出现了一位妖神,并且是由他在长安的好朋友费长房负责讨伐,便问询而来。</P>
如果自己能亲眼观摩此事的来龙去脉的话,他自己也可以编撰一段故事了,并且还不用被那些说书人的讲究。</P>
似乎在这一刻,蓝采和明白了原创的重要性。</P>
蓝采和的消息确实也没错,玄甲军这一次之所以派出了费长房,其实正也是薛仁贵对自己这位弟子的一次试炼,通过不良人的情报可知,占据了大野泽的邪神,其实是前朝的一位香火神灵。</P>
原是是前朝天子敕封的“澄水水神”,但因为前些时候澄水之中来了一位被南海龙王任命的正牌龙王.他这个已经失去了法统的香火神灵,自然是争不过经龙王册封过的龙神的。</P>
丢了水府,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P>
而这位新上任的澄水龙王,其实也是个厚道龙,原本是想要将这位香火神灵,留在龙宫之中任职,协助自己一同治理澄水的,不论是管理一河水族,还是保佑沿岸百姓风调雨顺,那都是可以的。</P>
但.这位澄水水神,显然有自己的想法。</P>
因为他是隋臣。</P>
也是受到了隋帝杨坚的敕封,才得以香火成神如今早已改朝换代,虽然大唐非常强盛,即便是如今的百姓生活,富足安稳且远超大隋但是他始终不能感同身受。</P>
南海龙王为什么要派一位新龙王过来,其实也只察觉到了这位香火神灵的状态不太对劲.可谓是有先见之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