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发展的困境(2 / 2)

……</P>

按王昊的计划,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将会是在统一中原之后。到了那时候,天工院和东江大学的第一届学生也毕业了。</P>

有了这些掌握了部分后世科技理论的学生,王昊治下的科技必然迎来“井喷”式的发展。</P>

到了那时候,咱们已经遥遥领先。</P>

就再也不必担心技术外溢,而被别人在后面追赶了。</P>

……</P>

在谈到这个第四代蒸汽机时,王徵对王昊道:</P>

“咱们一共制造了6台这种蒸汽机,只有三台通过了试车检测。留了一台在这里做分析实验,另有两台已经安装到了载员达250多人的广船之上。</P>

那两艘安装了第四代蒸汽机的广船,原来的船速只有6节左右,现在,在单独使用蒸汽机驱功的情况下,其船速达到了13节。”</P>

(备注在王徵的这番话中,谈到了“节”这个单位。这个单位也是王昊规定的,即:一节=1海里\/小时=1.852公里\/小时。)</P>

船速比原来增加了两倍多!</P>

但随后,王徵又道:</P>

“在制造工艺方面,咱们已经有能力制造更大的第五代蒸汽机了,但是咱们却遇到了一个大问题。</P>

这个大问题就是材料的问题。</P>

一些转动件和滑动件,需要更好的材料才能维持性能的稳定。否则,在试车时,我们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不了多久,转动件或滑动件就会出现损坏。”</P>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问题。</P>

这确实是个难题。</P>

而且,也是蒸汽机发展的瓶颈。</P>

听了王徵的话后,王昊皱紧了眉头,苦苦地思索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P>

在后世,这些重要的转动件和滑动件,都是使用合金材料的,有的是钨钢,有的是锰钢,有的是铬钢等等。</P>

可是,在这古代,到哪去找钨钢、锰钢、铬钢?</P>

不要说去找这些合金钢。</P>

现在连“钨”、“锰”、“铬”这三个字,都还不存在。这些都是19世纪后,才发明出来的字。因为钨、锰、铬这些矿物,要到19世纪后,才被科学家们发现。</P>

王昊又不是学地质专业的,对这些矿物也不是很了解。</P>

肿么办?</P>

……</P>

王昊在院子里踱着步,一边踱步,一边想着怎样改善材料的问题。</P>

有些基础的知识王昊还是知道的,比如说……我国是最早发现钨矿的国家,也是钨矿储量最多的国家。</P>

钨矿分布极广。</P>

王昊也记得几个大型的钨矿产地……比如说湖南,江西都有好几个超大型的钨矿矿脉。但是,王昊却从来没有去过那些地方,也不知道具体的矿脉地点。</P>

这千山万水的,到哪去寻找?</P>

简直就是大海捞针!</P>

……</P>

想了很久,才又找来宋应星。</P>

问道:“宋老游历各地,可曾见过一种很坚硬的黑色矿砂?”</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