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传承和鞭策(2 / 2)

“哎幼喂,贤王殿下,您怎么一个人就过来了?也不早点通知一下,下官也好出去迎迎您不是?”

洪州刺史方旭一边忙着给李轩倒茶,一边还不断的发着牢骚。

也不怪方旭如此,李轩这次来洪州,比上一次来还要低调,至少上一次还带着孙泉,这回到好,孙泉都不带了。

也幸亏洪州的吏员衙差们都认识李轩,不然,就李轩这低调劲儿,说他是贤王,十个人里,九个人不会相信,剩下那一个也是眼神不好使的。

“没事带那么多人干嘛?我又不是玩来了,芸薹可收获了?”

见李轩问到了芸薹,方旭连忙回道:“早就收获了,芸薹成熟的很快,还没入秋,就已经收割完毕了,就等着贤王殿下您过来了”

“行,明天让他们都过来,过称之后,我会把钱付给他们的”

李轩对于芸薹的成熟期倒不是很了解,毕竟他又不是职业搞农产品的,本以为自己来早了,没有想到居然是来晚了。

“哪用得着贤王殿下操劳,下官早就帮您过称了,芸薹籽也已经存放在了官仓里了,贤王殿下只需要付钱就行了”

闻言,李轩不禁赞许道:“不错,你倒是给我省下了不少时间,账本给我看一眼”

方旭不敢怠慢,连忙就去书房把收购芸薹籽的账簿拿了过来。

李轩翻开账簿看了一眼,发现账簿记录的非常详细。

每个人,种植了多少亩芸薹,收获了多少芸薹籽,都有记录,看来方旭是真的把李轩交代的事情当回事了。

方旭如此上心,和李轩大闹潭州也了分不开关系。

方旭可不想成为第二个赵广顺。

看完全部的账簿之后,饶是李轩也忍不住惊讶。

这芸薹籽的产量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他本以为,这头一年最多也就是一万来斤而已,但没有想到是,其产量居然达到了恐怖的六万斤。

合上账簿之后,李轩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怎么会这么多?你们是不是记错?或者过称的时候失误了?”

方旭一脸愧色的叹了口气道:“贤王殿下有所不知,洪州不像长安地区那么富庶,这里的人口本来就不多,人少,自然就没有人愿意来往经商,

洪州地区一直以来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粮食,可是前些年闹旱灾,收成一直不好,全靠朝廷救济,才使得百姓没有饿死,

也就今年老天爷才网开一面,让我们的收成好了一些,种植芸薹所需要缴纳的税,相对来说要比粮食少很多,我们大概算了一下,在赋税不变的情况下,这种植芸薹,可是比种粮食赚的多”

现如今唐朝施行的是租庸调的赋税制度。

所谓的租,就是农民,通过向朝廷缴纳粮食谷物,当做租金,来租赁土地。

调是指农民需要给朝廷缴纳一定的产物,所谓的产物大部分是指布帛绢麻等东西。

庸是指当你没有能力缴纳产物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给朝廷服劳役免除缴物,也就是说要么缴物,要么干活。

因为种植芸薹的土地是属李轩管辖,加上芸薹又是新作物,所以李轩有权利给芸薹制定田税,也就是租庸调中的租。

因为李轩不知道亩产能达到多少,加上他又希望洪州百姓积极种植,所以他就定了一个非常低的税值,大概是粮食的十分之一。

目前唐朝的田税是每丁二石粟,唐朝的一石,大约为一百二十斤。

那么种植芸薹,只需缴纳二十四斤芸薹籽的田税即可。

这二十四斤的税,可不是进李轩的口袋里,他虽然有制定芸薹田税的权利,但不等于他有权利收取这部分田税,这部分田税是国家的,是朝廷的。

但又因为芸薹籽只有李轩知道如何处理和使用,所以这每丁二十四斤的田税,李轩需要折算成钱,缴纳给当地官府。

也就是说,种植芸薹的人,把其中一部分芸薹籽当成田税交给朝廷,朝廷再把这充当田税的芸薹籽卖给李轩。

本来这需要缴纳的田税就不多,加上李轩给的价格也还算不错,洪州百姓自然都愿意去种植芸薹了。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结子很快,农民有足够多的时间收割并将菜籽整理好,不会耽误秋天收粮食,这么一算,一年下来,农民就等于是可以赚两份了。

李轩了然的点了点头,然后把一叠钱票往桌上一拍,说道:“这叫钱票,目前我一个人不方便携带太多的钱,在明年开春之前,钱会运抵洪州,到时候你拿着这钱票,去永信钱庄换钱就行了”

方旭看了看桌子上钱票,又看了看李轩一脸懵逼。

“贤王殿下,这钱票是何物啊?永信钱庄在哪?”

李轩赶忙就将自己创立永信钱庄,和钱票的用途给方旭讲了一遍。

听完李轩的解释之后,方旭才彻底明白了这钱票的用途。

李轩的信用,还是值得信赖的,整个大唐,就数李轩的产业最大了,潭州还有一个金矿,据说到现在还没挖完呢,作为大唐第一大财主,没有必要为了六万斤的芸薹籽欺诈洪州的百姓和官府。

解释完了之后,李轩说道:“你在洪州城给我找个铺子,我需要在洪州也开一家永信钱庄,

以后随着芸薹籽的产量增加,交易量也必然会增加,如此大宗的买卖,用铜钱交易太费事了,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这铺子最好离你的刺史府近一点,

还有,铺子必须有地下室,这钱都得存放在地下室里才行,到时候我会安排人过来管理钱庄的”

“下官明白,那贤王殿下,您是在洪州再待几天?还是?”

李轩想了想说道:“先留下吧,芸薹籽的榨油工序,需要在洪州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其实,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榨取植物油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榨的是芝麻油,所以唐朝人是知道如何从菜籽榨取植物油的。

只是,现如今的榨油工艺比较繁琐,换句话说,榨取少量的植物油可以,但如果说要榨取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的菜籽油,那就非常难了。

加上如今饮食种类比较单一,植物油压根没有市场,所以就没有人会专门去研究榨油工艺。

李轩的老本行虽然不是开炼油厂的,但他却很懂榨油工艺,他之所以懂这个,还要感谢他的一个大学室友。

李轩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室友叫马晓,这货有个爱好,就是专门研究古工艺技法,他还会时常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为此还收获了不少粉丝,每个月就靠网上的流量,都能赚个几千块,妥妥的把爱好玩成了副业。

在马晓的长期熏陶之下,就算李轩对此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和古法榨油了,至于其它的古工艺技法,李轩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有时候李轩偶尔想起马晓,都忍不住在心里假想一下:如果马晓能穿越到唐朝来,其成就一定要比自己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