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明之变,神州战乱起(1 / 2)

雨化田没想到,自己仅仅只是离开了一个多月时间,大明就发生了变故。

根据边境守军所言。

半个月前,大元王朝突然发兵南下,攻打大明。

这次大元王朝显然是蓄谋已久了,准备的十分周全。

由大元皇爷思汉飞亲自领军,发兵五十万,来势汹汹,对大明北疆发动突袭。

尽管经过上次与元军一战,大明北疆防守严密,足足派遣了二十万大军镇守边关。

可这次,由于有思汉飞这位天人强者亲自出手,大明这边哪怕兵力再多,也难以镇守。

仅仅三天时间,北疆沦陷。

北疆主帅李成梁战死,以身殉职。

继而大元五十万铁骑入境,烧杀抢掠,十天不到的功夫,顺天府以北的地区,几乎全部被元军洗劫,数十万百姓被元军屠杀。

整个北方,尸骨累累,血流成河,几乎变成一片炼狱!

随后大明这边也派出高手增援。

徐鸿儒和五行老祖这两位留守京城的天人,加上叶孤城、燕十三等一众大明高手随军出征,抵挡元军入境。

此时,双方正打得火热,暂时还没有最新战报传来。

不过根据这次元军的兵力与凶猛攻势来看,大明形式岌岌可危,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

若这次驰援北方的大军兵败,元军便可长驱直入,一路南下至顺天府。

届时,大明必灭!

一时间,整个大明各地区,百姓人人自危,江湖上也开始暗流涌动,动荡不止。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雨化田面色大变,也来不及细细询问了。

吩咐边境守军护送水族人前往京城后,他立即就带着白玉京、谢玄和水神老祖,御空快速赶赴京城。

大明,京城。

随着半个月的战乱,北方一道道明军战败、百姓被元军屠杀的消息传来,让得整个京城也都人心惶惶,气氛无比紧张。

就连朝堂之上,百官也都人人自危,最近这几日,更是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言语。

有人认为这次元军来势汹汹,大明多半是守不住了,想要提前准备退路。

更有官员直接向素慧容请示,恳请素慧容下令迁都,将都城迁往南方。

毕竟顺天府距离北疆实在太近了。

当年的永乐帝朱棣,为了防备北方异族南侵,特意将京城从南方迁至北方,意为“天子守国门”。

可一旦北疆沦陷,用不了多久,异族大军就能长驱直入,打到京城来。

到时候,他们都难逃一死!

所以这时候,不少人都急了。

皇宫,骄阳初升。

大明早朝开始。

年仅六岁的小皇帝朱慈煜一席黄色龙袍,坐在龙椅上,旁边则坐着身穿宫装,雍容华贵的太后,素慧容。

曹正淳恭敬地候在一旁,贴身保护素慧容和朱慈煜的安危。

下方文武大臣分列两旁,神情各异。

有人淡定自若、有人愤慨仇视、有人焦急不安……

“启禀皇上、太后娘娘,今日凌晨,北方又传来急报!”

一名大臣脸色凝重,上前说道:“孙传庭将军率军北方,增援北疆,抵挡元军,这次有了东西二厂和锦衣卫的诸多高手相助,虽暂时挡住了元军南下的步伐,但据说那元军主帅蒙古皇爷思汉飞又在召集其他各路兵马。”

“边境一战,元军五十万铁骑,仅仅损伤不到十万人,如今至少还剩下四十万。”

“一旦四十万大军齐聚,仅凭孙传庭将军麾下那十五万人,就算有东西二厂和锦衣卫的高手相助,只怕也根本挡不住元军!”

“一旦孙传庭兵败,元军南下便再无阻拦,到时候,我京师危矣!”

“老臣恳请娘娘,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还是尽快向南方撤退,将都城迁回金陵吧!”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附和:

“老臣附议!”

“臣也附议!”

“太后娘娘,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考虑,还是先迁都吧,等到将元军击退,我等又再迁回顺天府也不迟啊!”

“是啊,太后娘娘,三思啊!”

龙椅之上,听着这些个大臣的上诉,素慧容黛眉紧蹙,脸色有些不大好看。

半月前,大元五十万大军南下,三日破边关,随后就兵分多路,劫掠北方百姓。

短短几天时间,北方多处地区沦陷,无数百姓被屠。

七天前,五军都督府的都指挥使孙传庭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上,收拢北方大明残军,抵挡大元军队。

这次仗着大军的数量优势,再加上有了东西二厂和锦衣卫的高手相助,的确是暂时挡住了元军主力。

但若是元军其他各支大军齐聚,四十万大元铁骑,加上元军当中的诸多高手,仅凭孙传庭麾下这十五万兵马,是绝对挡不住的。

但是,这也不至于就要迁都吧?

这个时候迁都,代表的是什么?

是无能!

再一个,元军打来,他们倒是可以走了,但京城地区的百姓怎么办?

北方的百姓就已经遭此劫难,难道还要抛下京城地区的百姓不管吗?

“不必说了!”

素慧容冷冷说道:“此事本宫自有决断,任何人休要再提,谁若再敢提迁都之事,休怪本宫手下无情!”

所有声音赫然而止。

那些提议迁都的官员,纷纷闭上了嘴,退了回去,不敢再开腔。

素慧容虽只是一介女流,但多年掌权摄政,加上东西二厂的支持,早已让她在朝中树立起了强大的威严。

而且,她也并非像表面这般雍容仁慈,这些年反而性格铁血,手段冷厉,任何人胆敢说雨化田的不是,胆敢违背大明律令,统统都被她按律处刑,丝毫不留情面。

因此,对于素慧容的话,百官还是不敢质疑的。

“此时迁都,的确是不合时宜,容易引起我大明动荡,但北方战事吃紧,总要想办法解决,否则,我京师地区,很快也将陷入战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