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汉末的诸侯王为什么不行?(2 / 2)

到了汉景帝时期,终于爆发了七王之乱。</P>

七王之乱平定后,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P>

自汉景帝之后,所有的大汉皇帝都对自己的宗室生起了防备之心,不再信任自己的同宗。</P>

汉武帝继位初期,诸侯国们又死灰复燃,开始渐渐不安分起来。</P>

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汉武帝继位三年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正式颁布了名传后世的“推恩令”。</P>

所谓的推恩令,就是将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余儿子也可继承一部分,原来的诸侯国会被分成多份,虽然长子仍然占有大头,但是几代下来后,国家就会越来越小。</P>

而且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P>

这样的制度不但没有遭到抵制,反而得到各诸侯王除长子以外所有王室成员的支持。</P>

汉武帝的这招妙棋非常高明,不但对于自己的声望没有损失,反而得到大部分皇族的拥戴,赢得了仁政称赞,也坐稳了自己的皇位。</P>

自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成为了传统,即使诸侯王胆敢拥兵自重进行叛乱,中央也能很快平叛。</P>

但是这样也延伸出了一个弊端,几代下来后,其余的皇室宗亲逐渐明白了这个削弱自家封国的政策。</P>

除了皇帝一脉后,汉室宗亲们逐渐开始离心离德,渐行渐远。</P>

到了东汉时期,士族、豪绅、外戚、宦官的崛起,汉室宗亲们被进一步压缩空间。</P>

甚至出现封国内如果有大规模募兵的情况发生,就会被人联合诬告有谋反的想法,立刻被押送到中央进行审查。</P>

哪怕最后没有这些罪行,也会落得个留居京城,封国国除的下场。</P>

从此之后,大部分承袭祖宗王爵的后人们,皆不敢在自己封国内招募士卒。</P>

像刘宠这样能在陈国屯兵数万的,也是因为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后,为了保境安民,不得不做的。</P>

当然也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幽州牧刘虞以及益州牧刘焉。</P>

他们都是在灵帝末期得到重用,分掌北部幽州、西南益州。</P>

主要原因还是灵帝一脉实在是单薄,他乃一脉单传,没有其他兄弟可以依靠,本身继位也是桓帝无嗣而崩,被外戚窦氏扶植上来的。</P>

到了他生涯晚期,大汉各地盗贼四起,隐隐然有了天下大乱的趋势。</P>

受到外戚和宦官联合推举,大汉有才能的宗室才得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机会。</P>

幽州牧刘虞不负众望,成为汉末北方的擎天之柱。</P>

而刘焉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