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间(2 / 2)

大道清理计划 醉剑聆风 1680 字 10个月前

只剩下那些不甘心的佛、道两家大仙仍不愿离去,他们气运还没有取够。

所以数千佛、道两家仙神汇聚在一起,于九重天上围住了白素贞。

“白素贞,休要猖狂,这方世界可不是你的天下。”一位佛门小乘菩萨大声喝道。

“就是,这天地间要没了我道、佛两家仙神,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名道门真仙朝白素贞说道。

白素贞身披雪霞仙衣,脚踏九霄碧霞,目光清冷地看着眼前的仙、佛们道:“这方世界不是我白素贞的天下,是这方世界生灵们共有的天下。”

“至于这个世界少了你们这些仙神菩萨又如何呢?”白素贞眸光一凝,随后指着眼前的仙神菩萨们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说完,白素贞振臂一卷,天道规则瞬间应势而动。

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这些洪荒仙神们的化身瞬间被白素贞抹去,抹杀的干干净净,不在这方世界留下任何痕迹。

随后,白素贞挥手打崩了九重天,将一切仙宫、佛界打得粉碎,还了这片世界一片清明之后,才重新回到人间。

阳光明媚,杭州城的小酒馆里,一群百姓正满脸担忧,却又神秘兮兮地讨论着雷峰塔倒塌的事情。

他们说着什么蛇妖啊,妖怪跑出来了之类的奇闻怪谈,丝毫没有注意到旁边桌上两名女子的怪异表情。

这两名女子身上穿着‘明服’,按照文化人的说法,就是‘前明’的服装。

她们穿着‘前明服装’,在周围一众穿着旗袍、梳着鞭子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尤其是这两个女子长相还十分美丽,尽管她们已经尽量把自己容貌变化的很普通了。

就在众人担心着雷峰塔倒塌,跑出来的蛇妖会不会害人时。

一名身穿青布长袍的男子突然站了起来,手中拿着一张报纸道:“大家不要担心什么蛇妖,且听我来念念这篇文章。”

众人认识,这人是杭州城的读书人,当年也是大清的秀才。

只是现在大清没了,所以他就来酒馆干一些说书、念报之类的活。

只见男子展开手中报纸念道:“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法海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作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漫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

‘噗’

里桌两名女子听到这片文章读完,那穿着青衣的女子顿时噗呲一声笑了出来,然后开口问道:“这是谁写的文章,真是有趣。”

白衣女子抿嘴一笑,却并不说话。

那青袍书生见如此美丽的女子发问,立刻整理了一下衣衫,显摆地道:“自然是出自鲁迅先生之笔。”

话音刚落,周围的一些人纷纷好奇地道:“什么?鲁迅写过这文章?”

“真的是鲁迅写的?”

“确实出自鲁迅先生笔下?”

然而还不等青袍男子开口,门口忽然走进来一名身穿白色长袍,满脸严肃,浑身满是书卷与批判气息的中年人。

众人朝那白袍中年男子看去,只见他抖了抖手里的衣袍,看着众人说道:“不错,我的确写过这篇文章!”

时光匆匆,又过了七八十年。

此时的杭州西湖已经比百年前、千年前还要繁荣,还要热闹。

西湖岸边游人不绝,新建立起来的雷峰塔比过往历朝历代要更为壮观宏伟、更加的漂亮巍峨。

春风拂面,和煦的阳光洒在清澈的西湖水面上,泛起波光粼粼。

两名穿着汉服、面容清雅美丽,气质超凡脱尘的女子,并肩徜徉在西湖岸边的杨柳小路上。

她们正走着,忽然听到旁边一个声音说道:“你们看,这是什么,我们北方好像没有。”

一个熟悉而清朗的声音响起:“这是红豆,只有南方才有。”

两名女子脚步一顿,立刻停下脚步,转身朝那声音发出的方向看去。

只见道旁一丛红豆树边站着一群年轻人,其中一名年轻人留着一头碎发,穿着白色T恤和牛仔裤,身材高挑,面容俊秀阳光。

“红豆?我记得有首诗就写红豆的,怎么写的来着?”他的朋友问道。

年轻人微微一笑,答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他念到一半,目光不经意间看到了不远处的那两名女子。

她们穿着圆领唐装,颜色一青一白,身材玲珑有致。

更兼面容姣美清雅,绝丽出尘。尤其是那白衣女子,如瑶天仙子一般,明艳无双。

年轻人一时呆住了,心头倏然泛起一丝惆怅、一丝感动一丝温柔,就连剩下的两句诗都忘了说出来。

这时那白衣服的女子轻启朱唇,她用温柔细腻的语气笑着问道:“后面还有两句呢?”

年轻人恍如春风拂面,瞬间惊觉,只见他洒然一笑,朗声说道:“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