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无从下手,因而大家的话题也很快就转向了其他方面。
但费米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只需要采用一些假设,就能把问题分而治之。
大约有九百万人生活在芝加哥;
而在芝加哥平均每个家庭中有两个人;
大约在二十个家庭中,有一个家庭需要定期进行钢琴调音;
而定期调音的钢琴每年都需要调整一次;
每个钢琴调音师每次调琴,加上在路上往返的时间,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而每个钢琴调音师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个星期工作五天,一年工作时间大概是五十个星期。
有了上面的这些假设,就可以大致推算出每年在芝加哥需要调音的钢琴数量是
(900万人)/(2人/家)x(1架钢琴/20家)x(钢琴被调整1次/1年)=在芝加哥每年要调整22万5千架次钢琴。
不知道二十多万这个数字,对美国大城市芝加哥来说究竟是算多还是算少。
只是不论多少,都能说明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芝加哥市内有着很多的五星好市民,大家都钟爱于进行一些手部,特别是手指运动,不是坐在钢琴前面优雅地弹钢琴,就是在怀里抱着的打字机上疯狂输出。
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计算出平均每一位钢琴调音师,每年要调一千架钢琴。
把上面得到的两个数据做个除法,就可以很轻松的得到,大约有二百二十五个调音师在芝加哥。
费米把这件事当做为在建核反应堆工作之外的一种消遣,他只是简单的思考了几分钟,就向手下的同事们说出了如上的判断。
因为是刚来美国没几年的新移民,而且又是空降领导职位,虽然有诺贝尔奖傍身,可费米的位置仍然不太稳固。
于是有人在听完费米的一番推测之后,很不服气地亲自到芝加哥内有名的乐器店里找老板和钢琴调音师进行调查。
在他着实费了一大番功夫以后,得到的数据是芝加哥市内大约有两百九十名钢琴调音师,和费米经过几分钟估算得到的数据,相差无几。
当然,费米最出众的一次估算,可不是芝加哥钢琴调音师这种虽然高雅但无聊的问题。
那是在1945年7月16日的晚上,最有名的那次“三位一体”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地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靶场被引爆之后。
奥本海默正忙着说出他的那句名言,“现在,我成为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时,同在原子弹爆炸点附近观察处的费米却做了另外一件事。
他手中攥着一把早就准备好了的碎纸屑,忽然跃起向空中抛洒,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气浪,将纸片迅速卷走。
费米紧跟着纸片跑了几步,并根据纸片推出的距离估算出了核爆炸的当量。
他估算的结果是,这次核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万吨tnt。
而事后官方给出的结果,则是两万五千吨tnt。
也就是说,费米的估算结果和官方结果之间相差不足十倍,这两者处在同一个数量级。
陈慕武今天突然在看到费米之后,在科莫湖边把这个外星人究竟存不存在的问题提了出来,为的就是抛砖引玉,让他也就此进行一个定性半定量的估算。
而历史上,也正是费米对这件事情进行了估算之后,得到了一个“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接触过的其他星球高智商文明的数量”,然后发现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地球上缺少相关证据之间有矛盾,所以才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费米悖论”。
果然,在听完陈慕武的问题描述,还有狄拉克“风趣幽默”的回答之后,费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状态。
陈慕武很期待他能给出答案,而看着站在原地不动的“导游”,狄拉克只觉得又疯了一个。
陈博士的思维偶尔有些天马行空也就罢了,怎么还有人真的会认真思考他提出来的这个有关外星人的明显是玩笑的问题呢?
也难怪到了现代之后,意大利物理学水平迅速衰落。
连这种直肠子一根筋都能当教授,那还不能说明些什么吗?
陈慕武很是期待地等着费米对这个问题做出来的回应,可是几分钟过去后,对方还是没有进展。
可以看得出来,费米确实在思考问题,但可能陈慕武面对的还不是费米完全体,在未来对他来说不值一提的计算,在现在的费米面前,却是一道有些难以翻越的难关。
既然这样,也就没必要再继续等下去了。
想要游山玩水的狄拉克,刚刚已经在旅店前台被耽误一次了,陈慕武不想让好朋友再因为自己的问题,而继续驻留在原地浪费时间。
“算了,费米教授,这只是我的无心之言,请别太往心里去。我们还是继续游览这科莫湖周边的大好景色吧,外星人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对我们的生活来说都没什么影响。”
可费米正像狄拉克眼中一样的一根筋,他脸上的表情依然严肃“陈博士,我觉得您提出来了一个了不得的好问题。至少对我而言很有意思,等回去之后,我想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件事情。”
陈慕武又不能控制别人的大脑思考些什么,既然费米想要继续研究,那就随他去。
他提出来的这个外星人问题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从那之后,陈慕武和狄拉克的耳边,就再也没响起有些蹩脚的导游词,终于可以静静欣赏科莫湖和阿尔卑斯山的湖光山色了。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了,很遗憾,本书的书友当中竟无一人获奖。
开个玩笑。
题外话,事前好像一堆凝聚态物理的预测来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