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汉!汉!汉!【本卷完】
厮杀、无尽的厮杀。
最后剩下的只有满地的荒芜以及血肉之骨,汉王刘邦站在高处城楼之上,脸上带着平和的神色望向下方的尸山血海。
他不由得低声感慨的说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诚不欺我。”
张良的脸上带着些莫名的悲哀,但他依旧是强行打起精神来:“王上,秦中车府令求见。”
刘邦神色一闪,他看向身旁的张良眼睛中带着一抹期待之色。
秦国的中车府令求见?
会是他所想的那个事情么?
“请——”
汉武王?
?
刘邦没有丝毫犹豫,甚至没有询问是什么诏书,直接跪伏在地上。
追封陈正为大汉太师、太傅,追封为大汉丞相,追封为“正安公”,累封为“正安王”。
远处走来一青年人,青年人的脸颊上带着些许温和的笑容,若同谦谦君子。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祇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那人这才是松了口气,而后躬身行礼,将手中的玉玺随手扔在地上,而后从怀中拿出一个小小的紫檀木盒子。
“若非如此,陛下怎么能够成为天下的万王之王?”
谁敢有意见?
如今汉王麾下的诸多谋士看见了么?
萧何、陈平、曹参出身咸阳学宫,之前更是在当今陈氏家主陈居的手下为官,乃是嫡亲嫡亲的陈氏一脉弟子。
刘邦马上跟了一句:“好好好,那不当丞相,就先让陈彼小哥当个十六卿如何?”
“但奴婢侍奉了子婴陛下一生,不愿陛下最后落得一個尸骨无存、曝尸荒野的下场。”
或者说一个家族。
陈氏。
刘邦没有丝毫犹豫:“我大汉承袭秦国天命,受陛下之禅让,自当以子嗣之礼而为陛下善终。”
谁能?
始皇帝以和氏璧为雕刻的传国玉玺,其上烙印着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若是陛下不愿意善待子婴陛下,那么这真正的传国玉玺奴婢便会带走,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等有一日,将其交给真正应当拿着的人。”
陈居坐在他的对面,不卑不亢,只是笑着说道:“这一切不都是陛下的抗争与努力么?”
刘邦在长安登基为帝,时有陈氏家主、陈氏第六代嫡长、第七代嫡长前往观礼。
天意不及人数!
他略带好奇的说道:“只是不知道,陛下来此有何贵干?”
刘邦则是将行礼的中车府令搀扶了起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府令这是说的什么话?”
他方才站起来,就听见耳边传来那位中车府令的声音。
他低着头看向刘邦道:“陛下之言,已然尽数说与汉王。”
改口称朕,而大赦天下。
加封当代陈氏家族陈居为大汉太师、太傅,加封陈居为大汉丞相,加封为“安居公”。
片刻后,在刘邦满是期待的眼神中,一个人影缓缓的走上城楼,此人身上依旧穿着秦式的衣袍,面容严峻而又肃穆。
当那玉玺被中车府令扔到地上的时候,刘邦的眼睛都要凸出来了,但是他知道这位肯定不会做这种事情,因此耐心等待。
天意?
中车府令展开手中的诏书,一字一句的念着其中的内容。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望向刘邦:“也罢。”
“陈先生,当真是没有想到,昔日我坐在这里的时候,还是一条迷途之狗,惶惶不可终日。”
更不是一直追随他的萧何、陈平、曹参等人。
张良,据传当年在受黄石公教导后,更是受到陈氏家主的喜爱,允诺其进入陈氏的拙身楼中阅读典籍,可以说是张良的半个老师了。
“汉王可曾明白陛下的一番苦心?”
刘邦无奈的翻了个白眼,称皇之后他的痞气少了很多,但在陈居的面前却没有丝毫的掩饰,他看着陈居说道:“先生,您明白我的意思的。”
据这位已经被封为“淮阴侯”的将军所说,当年他快要饿死的时候,流落到官渡之中,是陈氏的子弟见到其可怜,便给了他一些银子以及劝诫。
“惹不起”。
他怎么感觉有些不对劲?
之前不是还讨论去不去大汉为官的事情么?怎么就从这一点变成了要不要当丞相了?
高祖十一年,“承秦”元年。
甚至比以往更加光耀了。
刘邦声音恭敬不带丝毫的害怕与恐惧,轻声说道:“邦谨记在心。”
毕竟,谁能够在活着的时候被加封为一个帝国的“太师、太傅、丞相”?
三公三师一共六个职位,这位一个人独占三个?
“奴婢不识字、没有读过书,人也不聪慧。”
公元前194年,历史中刘邦已然丧生的一年。
这才让他不仅没有饿死,反而逃到了沛郡得到了汉王的重用。
是的,传国玉玺。
“这样熬几年资历,等到萧何那老东西死了也就有资历当丞相了。”
“知道这样可能会破坏了子婴陛下的大事,但却依旧如此做了。”
“这并非是子婴陛下所吩咐的,而是奴婢自己的主意。”
刘邦略作思考便开口说道:“三人便与陛下一同葬入皇陵陪葬,以示三人忠心、大秦武烈,不知府令以为如何?”
“我不要求您真的接受我的实封任命,成为大汉的丞相。”
陈居按着自己的额头,实在是应付不来刘邦这一挂的皇帝,他轻声叹气说道:“陛下,陈彼资历尚浅,怎么能够成为大汉的丞相呢?”
“邦肯定不会强迫您二位的。”
中车府令的声音中带着悲怆,但声音却没有丝毫的颤抖,只是一字一句,句句坚定的念诵着自己手中的诏书。
“望尔以此为训,行我大秦之制、改我大秦之书,继我大秦始皇帝之遗志,以令天下人之数,得万民黔首之约。”
一系列的加封令天下众人眼球跌落,所有人都以为随着秦国的覆灭,陈氏一族的荣耀已经要逝去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陈氏的荣光不仅没有丝毫的褪去,反而是随着新皇的登基而继续“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