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柏林有这么一位科学家,用“科学怪才”来形容她最为贴切。她沉溺于既定框架内的科学世界,却又拥有奇妙的思路。
她的名字叫做莫伊拉·奥德莱,她拥有着惊才绝艳的天赋与才华,无数科学界的骄子为之黯淡。
一篇论文,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让莫伊拉一时声名大噪,却也把她推倒了风口浪尖。
这片论文详细阐述了定制基因程序的方法,借此可以在细胞层面上改写DNA。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人类可能能够征服疾病,抹除自身的缺陷,将人类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诚然,这个想法很新颖很超前,对人类顽疾也有很大帮助,并且具备一定可实行性。但是,站在某些角度去看待这片论文,一旦实验成功,那么这项成果会让所有不完美的人变得完美。
这无疑触及到了伦理的禁区,生而为人就没有十全十美。
正因为人的不完美,各有缺陷,才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
莫伊拉除了遭到知名人文学家的批判,同行也提出异议,各种添油加醋来说她的试验如何如何的危险。
科学家们煽动群众,都一致认为:科学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进步,当年恰恰正是这样的迷恋导致了智械危机的到来。
所以,世人都很坚决地抵制这片论文可能带来的后果。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其中不乏同行的恶意竞争,甚至有些科学家都已经开始根据这片论文来进行试验。只要能做出来,管他什么伦理道德,这就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人类的任何缺陷,都可以通过这项技术补足。
媒体曲解事实的报道、同行的污蔑、其他各界人士的冷嘲热讽,让莫伊拉的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低谷。以前大小科学界会议少不了她的席位,如今不论是什么科学界的活动,都很默契地将她排除在外,视她为异类。
或是说她的想法太前卫,让他们感觉到了隐隐的不安,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媒体的力量阻止她继续下去。
在失落了一段时间后,莫伊拉知道不能就这么放弃。对科学的执着,让她承受着各方压力,继续完成她的试验,但是很快,没有研究经费的注入,她很快耗尽了家财,偏偏这时候试验到了节骨眼。
与此同时,其他科学家也尝试复现莫伊拉的研究成果。可,怪才之所以能成为怪才,就因为怪才想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科学家们照着已有的模板去做,中规中矩,思维固化,走不出现今科学划定的范围,自然无法复现莫伊拉那有些疯狂的研究成果。
她是科学怪才,也是科学疯子,要让常人理解疯子的所作所为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也变成和她一样的疯子,疯的角度都要一致,不能出现任何偏差。
他们研究不出来,便质疑莫伊拉这片论文的可行性,大言不惭地说莫伊拉研究的角度本身就是错误的。
说这句话之前,他们可能没有掂自己的斤两,如果自己研究出来,可能就是另一种说法了。
之前,莫伊拉借着这篇论文在科学界还能有点地位,现在,在不少知名科学界的所谓的“证实”下,论文被贬成一个疯疯癫癫的科学家在酒后的即兴之作。
此后,莫伊拉的名声一落千丈,事业彻底跌倒了谷底。
现实终究还是让莫伊拉屈服了,她只得暂停试验,到处寻找科研经费。
可是没人帮她,要么就是让她以公司的名义进行研究。如果研究成功了,那么这项科技的各项权利就都是公司的,而她,最劳心劳力的,却只能得到一点点金钱,甚至连署名权都不能给她。
霸王条款大概就是如此。之所以这些科技公司能如此妄为,只因莫伊拉的名声臭了,大家都不再信任她,只当她是个疯疯癫癫的科学家,拿着她的那一套漏洞百出的言论蛊惑人心。
莫伊拉自然不能答应,就算她研究这些不是为了扬名立万,那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随别人姓。
这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没有敞亮的研究所,只有一间窄小的实验室,做着为主试验服务的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