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虚假的介质(1 / 2)

“跟我来吧。”</P>

张远朝着周通招了招手,和刚才的教室或者剧场不一样,这里似乎是更古老的伦敦时代,但要说多古老也不对,可以看出整个这里还没有是想彻底的工业化,至少街上依旧是马车为主。</P>

张远似乎知道周通在思考时间段,笑道:“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这里暂时还未来到工业革命爆发的那个时间点,但是相距也不远了,再见到那个人之前,我们扯一会儿工业革命把,学霸同学,说一说你对工业革命的了解。”</P>

周通赶紧搜索了一下当年高中时学的一些关于工业革命知识,不过因为他是理科生,在文科方面基本都敷衍为主,并没有记得太清楚。</P>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5年,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首次在英国出现。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P>

周通也只是找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将自己的疑惑点说出来,大概也就是这样了。</P>

“你带我来这里干什么?”</P>

“自然是继续跟上物理科学发展的高速列车,别忘了,物理学是光的战场,既然来到了光的战场,怎么能够连这个人都不见一见呢?”</P>

“谁?”周通不解,张远只是咧嘴一笑:“当然坐在苹果树下的那个人。”</P>

周通惊讶的问道:“艾萨克.牛顿?”</P>

张远笑而不语,他们两人一路畅通无阻的走到了皇家研究学会,在一个会议厅里,他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向皇家学会评议委员会递交了一篇论文,这个人的样子吧,周通一看又失望了,他就知道这肯定牛顿的原本的模样,为啥?因为那是何飞鸿!</P>

“说实话,挺扫兴的。”周通吐槽了一句,这种角色扮演好无聊。</P>

牛顿,哦,不,就算是何飞鸿吧,他掷地有声的说道:“这一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是我本人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科学论文,其中的内容详细描写了我坐的关于光的色散实验。”</P>

“嗯,在我观看你的论文之前,能不能详细阐述一下你的实验,因为这看起来很复杂。”</P>

“很乐意效劳,我自己困在一间小屋中,四面窗户全部封死,一片漆黑,只有一束光从一个特异留出的小孔里面射出来,我准备了一个三棱镜,并把三棱镜插进那个小孔里,每当我将三棱镜插进小孔后,那道白光就消失了,而在屋里的墙上,映射出了一条长长的彩色宽屏,颜色依次由红一直紫,所以我这一片论文得出了光是由七彩混合而成的。”</P>

委员会的成员们似乎非常惊奇,他们开始传阅讨论牛顿这篇论文的意思,</P>

“牛顿先生,你用三棱镜研究日光,然后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是想进一步表明什么吗?”</P>

何飞鸿哈哈一笑,自信满满道:“没催,这个色散实验会变成不同颜色的光,就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P>

周通感叹道:“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跨时代的实验。”</P>

之后场景发生而来变化,又是之前的那个教室,只见何飞鸿变成的牛顿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P>

这一幕引起了所有人的惊呼,周通知道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P>

何飞鸿解释道:“光的符合和分解,就像是不同颜色微粒的混合的分开,你们觉得这个如何?”</P>

教室里的人们窃窃私语,似乎觉得很有道理,可是这样一来,光又变成了粒子了,这不是个格里马策、波义耳和胡克他们的主张完全不一样吗?</P>

果然,牛顿刚一说完,李超扮演的胡克立即猛烈的抨击了他,这让何飞鸿非常不爽,直接不客气的回喷回去,</P>

“笑话,你不过抄袭了我1665的色彩复合的思想,你这是窃取,是小偷!”</P>

“混账,你说我是小偷?你搞清楚一点,你的色彩复合是为了证明光的波动性,而我的光的色散实验,是要阐述光的粒子性,你要搞清楚!”</P>

教室里的学生见到两位科学家吵了起来,一下子很尴尬,到底听谁的?名气十足的胡克?初出茅庐的牛顿?</P>

周通房才恍然大悟,“他记起来了,牛顿算是真正意义上创立了光的“微粒说”的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不过他似乎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