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立三皇子为太子,赐监国。</P>
未几,病势渐缓,搬至太极宫延嘉殿养病,不再过问国政。</P>
昭明二十六年新正,昭明帝准曹讽致仕,擢曹谕为户部尚书,赐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P>
并赐封昭庆郡主为昭庆长公主,故乡苏州为采邑。</P>
昭明三十一年元宵,昭明帝驾崩。</P>
临终遗旨:曹谕、恪谨亲王、周彦、丁明毅为辅政大臣。</P>
皇后与自己虽是续室夫妻,然情深似海,恐其见景伤怀,赐住终南山别宫清远庵,无事不必进京。新帝亦不必频繁探望。</P>
昭庆长公主加“镇国”二字,令住皇陵,为自己守孝一年。</P>
殿中省大监陶行简陪同。</P>
……</P>
……</P>
新帝即位,宣布定年号为庆元。</P>
镇国长公主昭庆为避此年号讳,改封号为永宁。</P>
……</P>
……</P>
庆元三年,陶行简去世。</P>
曹谕请致仕,帝不允。</P>
庆元四年,曹谕再请致仕再三,帝依旧不允。</P>
永宁长公主入宫相劝,帝方勉强应允。</P>
庆元四年四月,曹谕携永宁长公主归隐姑苏。</P>
……</P>
……</P>
庆元六年春,杭州西湖断桥。</P>
两群人在桥上迎面相遇。</P>
已过半百的林黛玉风韵依旧,身姿挺拔,衣裙款款,仙气飘飘。</P>
而另一边,恰是布衣荆钗、憔悴消瘦的薛宝钗和贾宝玉。</P>
二人旁边只有一个小童,身负书箧。</P>
而黛玉身后,则跟着已做妇人装扮的晴雯、雪雁,两个小丫头,楚刈、卢长庆,还有两个侍卫。</P>
“林……郡主。”宝钗先认出了黛玉,惊讶之余,又有些不甘地屈膝下去,低头行礼。</P>
宝玉眼神复杂地看着黛玉,半晌,才拱手道:“听闻昭庆郡主屡被加封,如今已是镇国永宁长公主。”</P>
黛玉看着他二人,眉梢轻动:“二位这是,也来游湖?”</P>
“我在此地教书。”宝玉回手指了指小童背上的书箧。</P>
宝钗自己站直了身子,紧盯着黛玉,过了一时,方缓声关切:“林妹妹,一别数十载,你在宫中,一向可好?”</P>
“宝姐姐,岁月催人老。我好,你看起来,也很好啊。”黛玉笑吟吟的。</P>
宝钗抬手摸到自己眼角眉梢的皱纹,垂眸轻嗽,轻叹道:“操心孩儿们,就是这样的。</P>
“听说林妹妹一直没有产育,果然比我们这样的显年轻。”</P>
黛玉微微摇了摇头,轻笑一声,偏头吩咐:“走吧。”</P>
再也不看薛宝钗和贾宝玉一眼。</P>
众人目不斜视地与那夫妻二人擦肩而过。</P>
就在两群人背对着背的一瞬,宝玉看向宝钗,平静无比:“你我从未圆房,你操心的是哪个孩儿?”</P>
迎着春风,黛玉轻轻闭上了眼。</P>
三个月前曹谕去世了。</P>
他临死时拉着黛玉的手,只说了一句话:愿来世太平,早日相遇,早成夫妻,子孙满堂。</P>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