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九十六章 该不该奉旨(2 / 2)

汉明 八无和尚 1039 字 11个月前

吴争哂然道:“你都已经说明白了,就差一层窗户纸了,倒说不敢说了?”

“王爷恕罪!”

“无罪!”

“谢王爷。”李颙回身,大声道,“王爷早已立下世子……朝廷若无战胜我二十万北伐军的把握,竟敢以王爷不利?!”

所有人都明白了,却无人点头认同。

这是,臣子计谋主上啊,此罪,便是莫须有了!

所有人的目光,从李颙脸上转向吴争。

吴争心里恼怒,李颙这蠢货还真敢说,简直是不当人臣啊!

李颙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王爷您安心去吧,朝廷不敢拿您怎样,就算真拿您怎样了,您不是还有儿子在吗,没事,大不了子承父业,替您报仇就是了!

这种腔调,哪个为上者受得了?

简直就是,臣不臣,君不君!

换个脾气爆点的,说不定就直接下令,将这蠢货拉出去了,就算不杖毙他,至少也得打他个三个月下不了床!

可话还得说回来,李颙确实是说得过了些,但还真怪不了他。

华夏五千年,有两个朝代,确实允许这样的言论存在。

宋朝讲究刑不上士大夫,只要不谋反,再大的事都不至于送命,大不了下野去钓鱼,这是言论自由的范畴。

而大明朝,臣子也敢这么说,但不是言论自由的范畴,而是明太祖朱重八定下的规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真事,数华夏五千年,有哪个朝代敢于将京城设在战场第一线的?

将元朝打成蒙古,再将蒙古打成北蒙。

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皇帝被俘,按理说,朝廷该被要挟才对,可大明朝根本不在乎,立个新君继续打。

远的就不说了,近的,崇祯被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李自成本不想赶尽杀绝,在城外提了封王、犒军等三个要求,就甘愿退兵听调不听宣。

可崇祯愣是挂歪脖子树也不愿签下城下之盟。

先不说事情的正确与否,就说这种血性,是明朝立国始,一脉相承的。

正如明中后期,阉党与东林党之争已经白热化了,可面对北方战事,双方绝无一方,敢正大光明在朝堂上提出言和的,原因只有一个,谁提和谈谁先死!

所以,朝臣敢于言战,也敢于驳皇帝颜面,不以受廷杖为耻,反而为荣,时人皆传一句话,没挨过廷杖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重臣,这就象后世出国留学一样,受廷杖成了镀金手段。

有着“关中三李”美称的李颙,此时也不免俗啊。

所以,在场之人,没有人认为李颙说得不合适,而是都想听听、看看吴王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