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众人没有反对他这个说法,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那“大部分人”。</P>
所以现在无论郭鸣仁表达的对错与否不重要,既然他敢提出来,大家更想知道他接下来的见解。</P>
这时候,性子比较直接的蔡显笑呵呵地开口道:“郭小友,你是怎么断句的?快快说来,让老头儿见识见识!”</P>
“蔡老爷子,我虽然不教四书五经,但是断句有问题,就有可能出现歧义,往严重的说,误导后世子孙!”郭鸣仁话锋一转:“我这要一讲,就是给学生上课了。我怕等会儿又有人跳出来说我什么不配为人师之类的话!”</P>
谢阳伯听出来了,这小子烦那些人了,要他出来说话了。他立刻冷哼一声:“谁还有质疑,都可以来找我!现在开始上公开课,想听可以留下,不想听可以离开!”</P>
院长都发话了,自然没有人会自讨没趣。</P>
郭鸣仁没有过多理会,让人把黑板抬到前来。</P>
整理一番思绪后,他慢悠悠地说:“在开始讲断句之前,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件事!”他指着下面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你们就该好好记笔记!”</P>
学生们赶紧翻出笔墨,铺开纸张准备。这些文具都是学院发的,他们还没用过,一开始都有些手忙脚乱。</P>
等他们准备得差不多了,郭鸣仁又接着说:“《论语》是谁写的?或者说,是哪些人写的?”</P>
或许是第一次上课的原因,学生们还未适应他的教学方法,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答。</P>
他也不在意,继续道:“谁写的,年代太久远,不好考证。但写的都是谁呢?大胆猜一下,没错,是孔老夫子的学生们写的笔记、手札一类的东西,后来编撰成了书。”</P>
学生们看了看书桌上的笔记,又看向讲台,好像开始明白了什么。</P>
“对啊!就像你们现在记的这些笔记!不过,《论语》不只是一个学生的笔记,而是好多学生的笔记汇集起来的,最后才编成了书!”</P>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整本书看起来缺少连贯性,读起来更像是一部笔记,一部语录。”他走前两步,指着他们的笔记。“比如现在,我说了这么多,你们写了多少?没写多少吧!我没要求你们怎么记,那孔夫子的学生是怎么记的呢?”</P>
学生们此刻都集中精神,连后面旁听的人身体都不自觉向前倾。</P>
“记重点!论语就是记录了孔夫子讲课的重点!而当时记录下来的重点,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一字一句精炼出来的!”</P>
“要知道,每个学生的能力、悟性有高低,记的笔记也各有差别,还有可能搞错重点!比如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精炼的文字编撰而成,怎么会有错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歧义的呢?有没有同学能回答一下?”郭鸣仁用鼓励的目光看向台下,“答错都没关系,不用害羞。”</P>
这时候,有个小胖子举起了手,呐呐的答道:“难道是……是记错了?”</P>
郭鸣仁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却又摇头道:“这句话本身没错,是后人理解有误。或者明知有误,偏偏这句话好使,能得到上位者的欢心,所以故意这么写!要知道,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很有风骨、有气节的!”</P>
“从汉初开始,这种断句就流传开了,还得到很多人认可,一直传到现在!但你们发现没,前后文好像不太通,好像缺了点啥?”</P>
“前边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前文看,孔子一直在讨论诗、礼、乐的教育问题,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了?变成了一段谏言,教帝王如何愚民呢?”</P>
“又或者应该这样说,这句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没有完全错,但这只是众多可能中的一种。</P>
孔夫子生在春秋时期,他的目光看到的现实是众多的诸侯国,国与国之间是共生也是竞争关系。这句话是对什么人说的,对方是什么背景的人,是哪一国的人?</P>
这些我们都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果考证不了,那么就确实就是咱们这些后人理解错了!”</P>
“从孔夫子的一贯主张看,他并不赞成愚民政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P>
台下的学生有的似懂非懂,但起点比较高的同学自然听得另有一番滋味。</P>
二层的大佬们起初是皱着眉的,但是越往后听就越有些心惊。</P>
一来是他们没有想到郭鸣仁有这番见解,二来是他的分析不无可能!</P>
“现在我就将我知道的断句方式列出来供大家参考。”说完,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得飞快!</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当他写完最后一句,整个礼堂都发出“嘶嘶~!”的倒抽大气的声音!</P>
不知谁发出了一声惊叹:“嘶嘶~!除了第一种,居然还有十六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