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华夏民族融合论(2 / 2)

因为古代的人并没有远航的概念,只有在史书上看到过关于海军的描写,却很难想象出什么具体的情形。而且,即使是周瑜这样从小便对水师感兴趣的人,也没有深究过远洋的利弊。</P>

看来师尊想在青州筹建海军是势在必行了!</P>

他知道师尊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君王,先是让论述海权的重要性,又设想秦国拥有海军该如何对远洋诸国实施军事战略,这摆明了就是想利用海军去掠夺他国利益,而这恰巧符合周瑜心底的梦想——征伐异邦,开疆扩土!</P>

“果然如此……”</P>

周瑜心中难免有些激动。</P>

大海啊,这可是他一直所向往的。</P>

周瑜也希望,秦国有一支强大的舰队。</P>

想通秦王的野心之后,周瑜微微一笑,拿起毛笔,沾湿墨汁,开始奋笔疾书。</P>

“瑜为秦国海军所撮叙数条,请饬详议一摺。于青州沿海设军港,设督抚等吏随时筹画,而备御究未可恃。</P>

应实力讲求,同心筹办,坚苦贞定,历久不懈,以纾目前当务之急,以裕国家久远之图。该陈练兵、简器、造船、用人、持久各条,均系紧要机宜…………</P>

…………</P>

海军成则之日,秦国当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也!”</P>

周瑜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海军论》,虽然是一气呵成,但依旧花费不短的时间。</P>

与此同时。</P>

0768号房。</P>

一个身穿青衣儒衫的考生正伏案奋笔疾书。</P>

此人长相俊秀,双眉斜飞入鬓,眼神清澈,皮肤细润,嘴唇殷红,整个人显得温文尔雅。</P>

“啪嗒!”</P>

手中之笔搁置于砚台上,停止挥毫。</P>

“此治民之策题于我而言,易耳!”</P>

而他正是鲁肃,所做之题,也是一些如何治民的政策,原本是信誓旦旦,踌躇满志。</P>

但当他翻开试卷的另一面,看到最后一道题目的一瞬间,便被这题目吓了一跳。</P>

华夏民族祖先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P>

请详细阐述秦国一统之后,当如何处理华夏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P>

鲁肃顿时傻眼了,他无法理解这道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因为,这个题目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信息,四夷也是华夏人,那么就不能用激烈的武力镇压或者软弱的怀柔政策。</P>

这种政策是错误的!</P>

“不对啊!这题显然与之前秦王所传昭天下的檄文相悖论,非我华夏族类,然其心必异,若不尽灭,我后世岂能安隅!”鲁肃越发疑惑。</P>

但是,再仔细一琢磨。</P>

“嗯?华夏族!我明白了……”</P>

鲁肃突然明白了过来,华夏族当然是包含华夏境内的民族。</P>

自然排除了鲜卑、高句丽、倭族这些。</P>

“这么说……”</P>

他的脑袋里闪过一丝灵光,似乎明白了秦末真正的意图。</P>

“秦王这是想彻底融合华夏境内各民族!”鲁肃喃喃道,语气带着一抹期待。</P>

随即拿过一张宣纸,开始奋笔疾书起来。</P>

“秦王据北方之固,拥四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天下,有统一华夏,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融合民族之心。</P>

当此之时,秦当得大一统,为华夏民族融合之精神,主以儒化为核心,辅以秦子之基础,以文化、经济与四夷相融,乃融合之途径其一……</P>

华夏民族迁徙杂居,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族融已成半矣……</P>

……</P>

以怀柔羁糜,付疆民之策,破民族畛域,族融已定!秦之心,为华夏万世子孙之伟业也。”</P>

鲁肃奋笔疾书,将自己的观念与秦末发行的《秦子思想》一点点融入进去。</P>

一篇《民族融合论》就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