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P>
“报仇!”</P>
五万黄巾士大喊大叫,气势惊人。</P>
后面的人根本不清楚前方发生了什么,本能的跟着喊了起来,声音传向了轩辕关城墙。</P>
丁原听着远处传来的喊声莫名其妙,不过看着远处似乎是要进攻轩辕关了。</P>
秦末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说道:“诸位将士!我军至此已行两千余里,只有来路,而无归途!不破洛阳,誓死不归!一过此关,便是旋门!列位将士,随我洛阳庆功!”</P>
“愿听军令,万死不辞!”</P>
黄巾将领带着所有黄巾军齐声高喝,声震山林,气势冲霄。</P>
秦末见状拔出长剑,高声喝道:</P>
“进攻轩辕!”</P>
进攻的鼓声响起。</P>
一时间喊杀之声冲霄而起,气吞山河!</P>
黄巾军开始了向前推进,气势汹汹,看起来颇具威风。</P>
不久,战斗开始打响。</P>
一万余人的先锋部队推着攻城的器械向着轩辕关缓慢靠近,而城墙上投石车顿时抛起了带火的巨石,砸向了城墙下面的黄巾军队伍。</P>
黄巾军被巨石击中,顿时出现一片伤亡,但是依旧坚持前进,而且将领们的勇敢激励了黄巾军的士气,让黄巾军的前进速度加快了许多。</P>
“放箭!”</P>
丁原看着离城墙不远处的黄巾军大吼道。</P>
“咻!咻!咻!”</P>
箭雨如同暴雨般向下倾泻。</P>
黄巾军的前锋部队不断有人被箭雨击中,鲜血流淌,纷纷倒下,鲜红的血液混杂在黄土中,看起来触目惊心。</P>
一名黄巾统领见状,大声怒吼道:“躲进木幔车下面!继续进攻!”</P>
木幔车,是一种装有木板作掩护的攻城车。</P>
是用在攻城在对付守城方类似箭石等投掷物时想出的办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能对抛射物进行缓冲,从而减少伤亡。</P>
黄巾军冒着箭雨和飞石,奋不顾身的前进。</P>
城墙上的丁原见状皱紧了眉头。</P>
心里不由得有些着急,这些黄巾贼的确悍不畏死,他担心自己守不住轩辕关。</P>
今天只来了五万人,肯定是为了试试水。</P>
保不齐哪天四十九万大军就发动总攻,靠人数也能怼下整个轩辕关的。</P>
丁原的想法刚一落地,就听到城墙下喊杀声越来越大,显然黄巾军已经冲到了城墙下面。</P>
指挥作战的一名黄巾统领,见前锋部队搭好飞桥,立刻命令重弩手将弩箭射向远处的城楼。</P>
飞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一种器材,又称为“壕桥”。</P>
这种飞桥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两根长木头,在上面钉上木板,为了搬运方便,在下面安上两个木轮就可以随军行动了。</P>
如果护城河较宽,还可以将两个飞桥用转接轴连接起来,成折叠式飞桥。</P>
搬运时将一节放在另一节的上面,当准备攻城时,就把上面的一节放下,搭在护城河的两岸,就是一座简易的木桥。</P>
很适合后面的攻城部队冲锋。</P>
而重弩,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弓床弩。</P>
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大小如同标枪,射程可达1000米以上,名副其实的大杀器,除了被广泛用于野战外,还可用于城市间的攻防战。</P>
这玩意发射的时候颇为壮观,近距离可直接钉到城墙里面。</P>
城墙多为土夯,齐射的时候,数以百计的“标枪”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借此攀缘而上。</P>
“放!”</P>
黄巾统领怒吼一声,几十辆三弓床弩齐刷刷的向着城墙发射。</P>
“轰!轰!轰!”</P>
沉闷的声音响起,一支支巨大的标枪向着城墙飞射而去,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重重的插到了城墙上。</P>
不少黄巾军借此向上攀爬而上。</P>
“倒热油!”</P>
丁原大喝一声,指挥着作战。</P>
城墙上立刻倒下一桶桶热油,泼洒在还在攀爬的黄巾军身上,瞬间,火光熊熊燃烧,黄巾军发出痛苦的嚎叫,滚烫的热油泼在身上,瞬间就将衣服烧穿,皮肉翻卷,冒着青烟。</P>
“啊!”</P>
“好烫,好烫!”</P>
“救命啊!”</P>
“不行了,救我!”</P>
“......”</P>
黄巾军发出了惨绝人寰的叫声,不少人直接从城墙上摔下,跌落地面,直接摔死。</P>
城墙上的箭雨还在继续,一波接一波,不断射下,黄巾军的伤亡越来越大,惨叫声也愈演愈烈,不断有人倒下,有人继续向城墙上攀爬,有人摔下去,一片狼藉,血腥味弥漫着城墙下方。</P>
秦末站在远处战车上,脸上铁青。</P>
刚才前锋部队连城墙都没爬上去就死得差不多了,这些还是精锐,但架不住这么损失。</P>